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紅加東減

  政府就改善過海隧道擠塞問題,發表報告,所作出的其中一條荒謬建議方案居然是讓紅隧加價,東隧減價。任何明眼人一眼都可看出,如此方案根本就不會改善得了什麼問題,顯而易見,這不過是政府為表明自己有”做過野”,拿出來敷衍市民,隨便搪塞”交差”的方案而已。

  任何人都知道,現時三條過海隧道出現汽車流量不均的情況,背後的主要原因除了是三條隧道收費非常不均之外,三條隧道的地理位置各有不同亦是不容忽視的其一原因。三條隧道之中,以紅隧是最佔地理優勢而又收費最廉宜的,地理優勢較次的為西隧,最後為東隧。但若以收費排列,則是西隧最貴,東隧次之。然而,盡管西隧收費不合理地比起其他兩條隧道高昂,交通流量明顯卻仍在日日增加之中。原因很簡單,它的地理位置始終較為接近九龍的重心--西九地帶。這就似乎說明一個問題,影響一條隧道流量最大的,相對地是地理位置優劣多於收費高低決定的。那就是說,即使東隧收費多廉宜,以駕駛者的習慣,都是不會為此而特地去繞遠路來到達目的地的。

  政府為是次沒有針對西隧,建議其減價的原因,是恐怕一旦西隧流量增加,將會為現時在繁忙時間已經流量夠擠塞的由西隧通往中區的通道再添負荷,因此要等到施工中的中環新海傍繞道在數年後竣工通車後才作考慮。這又是荒謬的。皆因我認為,目前形成該段路面擠塞的,”罪魁禍首”根本並非由西隧出中區至灣仔的車輛,而是由港島西區、南區出中區至灣仔的車龍造成,西隧的車輛只為次要。等待中的繞道一天未落成,此情況根本一天是不會得到任何改善的。而且,要解決上述問題,亦大可用非繁忙時間減收西隧的收費來解決,要知道現時西隧對於無載客的的士就正在實施此一收費方案的--無載客的士於每日午夜至翌晨七時前,可減低收費。如此辦法,至少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非繁忙時間紅隧過海車輛的流量,只因現時紅隧之擠塞情況,根本已沒有繁忙與非繁忙時間之分,簡直已近乎廿四小時擠塞;而西隧出口通往中區的道路擠塞,只不過是早上繁忙時間一兩個小時之內的問題,兩者情況根本不成比例。政府持此說法,根本是有意把問題輕重倒置,企圖推卸責任。

  更重要的一點是,據我個人經驗推斷,目前紅隧的擠塞,情況一向是偏重於由港島至九龍的方向的,在繁忙時段,其流量與由九龍至港島方向的比重,大概應成半倍之比。但目前由港島取道西隧通往西九的車輛流量,相比起取道紅隧通往九龍車輛,根本是不成比例的少。為何政府偏偏卻只集中注意到單方面的問題?若據此邏輯的話,則現時由東隧出口經東區走廊通往中區的一段通道,天天早已塞得不可開交,為何又不怕一旦東隧減價,會為該段路面造成更大負荷呢?總而言之,是次政府提出這個方案,不免又一次令人聯想到其一貫用加價來解決問題的作風,不過今次是拿東隧減價來作”陪襯”罷了,其真正用心,莫非是為紅隧加價而鋪路?問題是,除非紅隧的加幅可達至與西隧及東隧完全看齊的水平,否則在兩者收費懸殊的情況下,我實在想不出會有任何吸引駕駛人棄紅隧而改用其他兩條隧道的理由。


  政府當初興建東西兩隧,想當然地原意無非也是為舒緩兩岸交通而已,但到了今天,效果明顯十分失敗,早知如此,何不乾脆保留過海汽車渡輪的服務,再省回興建兩條過海隧道的公帑,用來多開設幾條汽車渡輪的航線算了吧?

  最後,說到中區繞道的問題,其實這條繞道老早就該興建的了--已經很多年了,以這樣一個繁忙的城市心臟地帶,由中區通往灣仔銅鑼灣,除了繞上半山繞遠路之外,居然可憐兮兮地仍是只有一條夏愨道和告士打道可供駕駛者使用,反而在較偏遠較沒那麼繁忙的東區地帶,還可以有東區走廊及英皇道兩段通道可供人選擇,這似乎就明顯有點荒謬了--至今遲遲還未動工,有人歸咎於當年那群保護海港的團體人士大力反對的聲音。似乎給人一個感覺,要建繞道,就有必要一定要犧牲海港似的。為何就不能在原有道路上多建幾條駕空天橋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