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新年願景

    大年初一,循例向讀者們拜個年吧,祝大家在馬年龍馬精神,馬到功成,心想事成,春風得意馬蹄疾!

  是年歲次甲午,很自然令人聯想到近代史上著名的中日甲午戰爭,偏逢中日關係在近日又再日呈緊張,實在有點可圈可點。

  偶看昨晚的ATV焦點,主題是回顧蛇年本地社會上發生的大事,寄望香港各界來年能放棄意識形態之爭的對立,回歸到以理性處理矛盾的局面,但我想,這願景在未來一年很顯然地是不會得到實現的。因為,可能在中國人社會,分化和矛盾只要一旦形成,便將很難出現傾向和緩的現象。所以歸根結柢,還是只能有一句老話,是自求多福,順其自然吧。

  至於個人方面,只有一個簡單而卑微的願景,便是寄望是年能多在文字上創作一點東西,不管水準是好是壞,也不管得到的是毀是譽,始終深信,人的生命力只有透過創作才能體現,或許只有不斷的對創作的探求,才能讓自己無悔於這短短一生。套用周星馳那句"古語":"人冇理想,同條鹹魚有乜分別",同樣,人沒有了創作的慾念和精神,似乎也跟一條鹹魚沒有什麼分別。

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霍東閣


  又是“歲月留聲”──有人或會批評,筆者不時在文中對亞視諸多挑剔嘲諷,為何卻又常來看它的這個頻道?對此,答案其實很簡單,能讓筆者留下一份感情的,畢竟只是當年的“麗的”,而不是今天的“亞視”──相信不止是我,大部份上了一定年紀的觀眾都可能有此同感(甚至是部份年輕觀眾們,可能也會感覺到當年麗的的電視節目,不論劇集或其他,都遠比今日亞視的節目來得精采和多樣化)。今天的亞視,不過是繼承了當年麗的,以及早期亞視的這個片庫,從而乘著一股懷舊潮流,很“環保”地活用這個資源而已。其實說到這種懷舊經典劇集、節目的資源,亞視又豈能及得上無線?數來數去,能喚起視迷較深記憶的,也不過來來去去只是那麼十來個罷了。

  這其中,“大俠霍元甲”明顯是重要的一個。據說這個劇集當年在內地十分受到火熱歡迎,一首主題曲更唱得街知巷聞(難怪今天亞視還要拿它來作台歌,我相信其中最大原因,是有人覺得其歌詞詞意頗合亞視目前的狀況處境,以及高層欲一振頹風的一廂情願的“豪情壯志”,但其實要說到這點,個人認為“天蠶變”可能更適合,且看“天蠶變”中一句“再與天比高”──很顯然是借自毛澤東名詞作“沁園春.雪”中的“欲與天公試比高”──今日的亞視,若要重振地位,或至少回復到當年麗的的優勢,可謂真的像要跟天比高一般困難矣)。

霍元甲,歷來一直是無數影視劇、小說取材過的武俠題材,論其在本地影迷視迷心中的地位,簡直好比“黃飛鴻”一樣耳熟能詳和家喻戶曉。比較起來,葉問和詠春所掀起的熱潮,就不過只是近十年八年間的事。個人對霍元甲事跡的認識,和很多人一樣,大半也來自於影視劇和小說,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者,分別是八十年代一部由袁和平導演的功夫電影“霍元甲”(由梁家仁、袁日初主演,分飾少年及中年霍元甲,記得其中最有趣的一個情節是,講述少年霍元甲除了自幼偷學家傳迷蹤拳之外,居然還曾得到一個隱世日本武術高手(倉田保昭飾)的啟蒙指點),和一部由平江不肖生所寫的武俠小說“近代俠義英雄傳”。這部書採用水滸傳式的敘事筆法,其中霍元甲並非唯一主角,筆觸遍及多位民國傳說中的武學名家如大刀王五、孫祿堂、燕子李三等人的事跡,堪稱另一部“逝去的武林”與“一代宗師”,當然內容多屬小說家言,其中甚至頗涉及一些茅山道術的怪力亂神的描寫,但整體而言,不失為一部可讀性頗高的小說。

不過當然,說到對廣大影迷影響最大最深者,少不得一提是李小龍名作“精武門”(同樣也是翻拍又不斷翻拍,長拍長有的題材)。不過在片中,霍元甲其實一開始就死了,從沒出現過,而到現在,很多人都已知道,陳真只是個虛構人物(不過據為本片編劇的倪匡某次自述,他是曾在真實資料中看到過當年在霍元甲靈堂上曾出現過一個致送者題名為霍元甲弟子的陳真的花牌,所以才啟發靈感,創作出這個人物)。翻查百度等資料,卻發覺另一說法是,陳真的原型其實是真實歷史中“精武三傑”之一的陳公哲。

當年麗的的這部“大俠霍元甲”,今日看來,可謂陣容鼎盛,幕後監製是大名鼎鼎的徐小明(也兼客串演出),武指則是袁家班的袁祥仁,演員則有黃元申、米雪、梁小龍、董驃等。其中的董驃、黎漢持、麥天恩等人業已先後身故,陸大安多年前曾牽涉於中環陸羽茶室一宗買兇殺人案中,在大陸被捕判處死刑,今不知生死;主角黃元申(元申的名字居然跟元甲二字十分相似契合,倒也算得是一趣)據說多年前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隱遁他鄉;甘山、鄭雷等亦早已退休絕跡視圈;葉天行曾一度成為知名三級錄映片發行製作人,只有米雪、劉江等仍活躍於友台……

說到這位戲班武底出身的徐小明,歷來發展似也不錯,有名有利,在行內已建立一定的江湖地位。此君堪稱多才多藝,除了監製、編、導、演之外,還出過好幾張唱片,唱過不少名曲,相信除了他所唱的影視主題曲外,大家一定還記得他早年唱過的“明仔來的電話”和“青春痘”(後者曾被鄭中基在電影中拿來戲謔過一番)。這兩首歌今天聽來確是“娘”味十足,教人聽得既有點起雞皮之餘,又有點滑稽失笑之感。看來,徐小明還是如張明敏一樣被定了位,注定只適合選唱一些接近中國小調,而又偏重於陽剛大氣的民族情懷歌曲。

執筆時,二十集的“大俠霍元甲”早已於“歲月留聲”重播完多時(其實,此劇一向重播率已相當高,幾乎不在重播率最高的“天蠶變”之下),令人意外的是,接著重播的,不是故事直接承接此劇的“陳真”(“陳真”一劇,講述的是陳真在為師父霍元甲報仇後,假死流亡,帶著幼年的霍東閣浪跡天涯,彷如“帶子雄狼”的故事),而是“霍東閣”。這倒有點讓我懷疑,是否因為近期的“殭屍”一片,讓錢小豪這位演員,一時重受矚目,亞視才有意來一下跟紅頂白?不言自明,且看"歲月留聲"早前馬上急不及待推出"殭屍道長"一劇重播便知端倪。

更有趣的是,在“大”劇中,霍元甲在生前曾為兒子改名“東覺”,現在卻不知不覺變成了“東閣”。翻查資料,霍東閣卻是真有其人,是霍元甲次子,而此人的事跡經歷之傳奇趣味,似比起其父亦不遑多讓:


霍东阁是精武体育会创始人霍元甲的次子,一八九五[1]年二月出生于直隶静海县(现天津西郊)小南河村。由于家庭的熏陶,他自幼就酷爱武术,并能刻苦练功,极受父亲宠爱。后来,其耿耿爱国之心与高超的武技,和父亲一样,赢得了人们的广泛称颂。现就我所掌握的资料,略述霍东阁先生一生之事迹。

继承父志

一九0九年,霍元甲在上海被日本浪人所害,当时霍东阁年仅十五岁。他素知父亲在世时有提倡武术,强国强种的雄心大志,激于满腔悲愤,视家仇为国仇,决心继承先父遗志,完成未竟之业。于是,他与叔父霍元卿毅然前往上海,扶持精武体育会。
霍元甲逝世时,精武体育会仅成立两个月,突然遭此打击,面临夭折危险。霍东阁与叔父的莅临,使该会成员深受鼓舞,组织得以继续存在。会员们见霍东阁技艺一如乃父,不胜惊叹,入会习武者逐渐增多,会务日趋火红。
 一九一九年,精武体育会在上海总会举行十周年庆祝活动时,孙中山先生曾亲自为该会题赠尚武精神四字的匾额,予以嘉勉。并在精武所创的刊物《精武本纪》上作了长篇序言,肯定了精武会所取得的成绩,提到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

南洋创业

 一九一九年,霍东阁应广东精武分会的陈公哲卢炜昌之邀,前往广州任教,时年二十五岁。
霍东阁手中积蓄渐丰,便决定下南洋扩展精武体育事业。霍妻于氏,本来随往广州,因不习惯于南方生活,思念家乡,归心似箭,表示不愿随霍飘流南洋。霍东阁无奈,只好把妻子孩儿送回故乡。霍东阁与家乡父老告别后,重返广州,时在一九二三年初。
霍东阁将南游之意说与卢炜昌、罗啸嗷两位精武元老,由香港乘船只身南洋。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二日,霍东阁抵达爪哇泗水(苏腊巴亚)城。开始投宿陈英三家。经陈帮助,联络当地华侨绅商,游说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初期效果不甚显著。
一日,泗水中华学校演剧筹措经费,特请霍东阁登场助兴。霍应邀在台上打了一套霍家拳,博得满场经久不息的掌声,接着又打一套醉八仙,更为轰动。从此,霍东阁在泗水声名大震,各华侨学校纷纷请他授课。由于霍东阁武技精深,教导有方,习武者进步很快,他在当地的威信日益提高。
霍东阁历尽艰辛,花费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建起了泗水精武体育会。由于华侨子弟习武成风,霍东阁一人难于应酬,便将其侄霍寿嵩从广州召来,助一臂之力。霍东阁乘胜前进,四出宣传,终于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在吧达维亚(雅加达)城建立了吧城精武总会。之后又相继在巨港,芝利昆、三宝垄梭罗万隆、北加浪等地成立起精武分会。

眷念故土

 霍东阁赴南洋创办精武,长期客居海外,直至逝世。其间,他曾两次回故乡探亲。
第一次是在一九二六年秋。霍东阁回国后先到上海精武总会汇报工作,然后乘车北上,回到天津小南河。
霍东阁在南洋另娶一妻,乃当地华侨,姓叶名玉梅。因叶玉梅婚后最初几年不生养,霍东阁这一次很想把次子霍文亭带走,岂知父有情,子无意,母更难舍,终于未能如愿。
霍东阁第二次归国是在一九三五年春夏之交。他这次归来是想实现想往已久的一桩心愿——在天津成立精武体育会。来津后,他在特一区大营门中央影对院对过租了一间临街的房子,挂牌为东阁药房,但并未正式营业,不过是为了有一个落脚之地。他结识了广东旅津中学校长及广东音乐会的负责人麦君健,得到他的支持,借广东音乐会(劝业场附近美丽川菜馆楼上)表演武术,介绍精武会在国内及南洋的发展情况,动员家乡同胞赞助并加入精武。当时参加武术表演的有霍东福、霍亚亭、霍文亭、叶玉梅等人。
霍东阁的宣传活动虽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始终没有人肯出头赞助,霍东阁很感失望。叶玉梅因水土不服,身染疾病,又思念南洋亲人,同时,吧城精武总全又来电召他速回,再加上他的哥哥霍东章想儿子想疯了,逼着找他要寿嵩,并且告状说他害死了侄子,致使他心烦意乱,不得安宁。为此,霍东阁于一九三六年二月重返南洋,从此再也没回国。

抗日热肠

抗日战争爆发后,居住在南洋的爱国华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他们到处宣传,游行示威,建立组织,积极募捐,有的放弃产业,归国参加抗日游击队。霍东阁、霍寿嵩叔侄,激于满腔爱国热情,积极加入了这如火如荼的救亡运动。他们率领精武会员,游遍爪畦各埠,到处义演,为抗日募捐。同时,他们还做激动人心的宣传,激发华侨的爱国热情,使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赶走荷兰人,占领了爪哇岛,对居住在爪哇的人民实行残酷统治。霍东阁不畏强敌,仍然进行募捐义演,继续为抗日做贡献。不幸的是,在吧达维亚募捐时,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关进监狱。
霍东阁入狱后,仍坚持斗争。和他同牢房的有一位爱国华侨名叫赖汉传,是一位音乐家,他们便合作起来,由霍东阁作词,赖汉传谱曲,教狱中人唱歌,痛骂侵略者的野兽行径。 据霍东阁的次子霍文亭说,全国解放后,赖汉传归国到北京参加工作。霍东阁从南洋来信,介绍了赖先生其人,并嘱咐如赖先生到天津,要热烈欢迎,好好招待。

多才多艺

霍东阁不但聪明,而且生性好强,做什么事都非要做出个名堂来。他武艺超群,更精于医术。早在上海精武会任教时,他就感到要想根除东亚病夫的耻辱,发展体育固然重要,治人疾病亦不可轻视。从那时起,他就注意钻研医术了。到南洋后,爪哇缺医少药的现象更促使他钻研医道,再加祖传治外伤的秘方,使他很快成为当地比较有名的医师。他的晚年,便是靠东阁制药厂和挂牌行医维持生活的。
霍东阁对国文钻研较深,在上海精武总会任过国文教员,在南洋吧城精武会任过国语主任。他还通书法、美术。据霍寿嵩之女霍丽娟回忆,霍东阁对着镜子为自己塑石膏像,塑得极其神似,然后和自塑像合影。至今,霍文亭家中仍保存着这张三个霍东阁的照片(其中两个石膏像)
霍东阁在爪哇万隆精武会时,曾制造成功一辆飞行自行车。他经过多次的思考、研究,给自行车安装上特殊设备和两个翅膀,终于成功地飞上了天空。霍东阁驾驶飞车从天而降时,有人为他拍下了这一珍贵的镜头。现在,霍文亭家中仍有这张照片。
为了宣传尚武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加入精武会,霍东阁不惜动用存款,买一部摄影机,到处求师,昼夜钻研,终于掌握了拍电影的技术。他亲自动手,把精武会成员的十八般武艺都拍摄下来,剪接成电影,四处放映,起到了极好的宣传作用,把众多华侨子弟吸引到精武会来。

长眠异国

 一九五六年四月十八日,霍东阁不幸病逝,终年六十二岁。霍东阁逝世后,万降中华总会、长黄公会、南华学会、中华药商联合会、华侨妇女会等华侨团体联合发出讣告,表示深切哀悼。雅加达、苏腊巴亚(泗水)、三宝垄等大城市的友人,纷纷致唁或登报悼念。他的葬礼十分隆重,送葬队伍蜿蜒长行,直至墓地。霍东阁被埋葬在印尼万隆的芝芽律墓场,在异国异邦的土地下安息了。

留意:根據此段記載,霍東閣不但文武雙全,還居然是個發明過飛行自行車的發明家,和電影製作人。記載如屬可信的話,顯然在處處強調維護民族大義,提倡尚武精神的傳統題材之餘,亦大可發展成一番十分有趣、獨特、新鮮而又吸引人的戲劇塑材。而且也大有異國風情──其畢生活動範圍,多在南洋。

在“霍東閣”劇中,霍東閣卻被描寫成一個讀書不多,早年因無法擺脫父親大名壓力下而一度變得自卑,因而有點自我放逐,不欲奮發練武繼承父親衣鉢,倒甘於埋名隱姓,在碼頭充當苦力工人的年輕人。而徐小明亦再度客串,飾演“大”劇中獨臂老人高手的後人程小嬌。此外,劇中也參考了真實歷史,加入了“精武三傑”的角色,不過把其中的盧煒昌,換成了盧雨亭。這顯然是為尊者諱,只因後來劇情需要,要把這一角色寫成一個半反派,為免可能引起的爭議,才有此一改,不然,另外二傑姚蟾伯和陳公哲,何不一併也改了名字?

比起“大”劇,此劇一向較少受人注意(雖然同為徐小明監製),然細看起來,此劇在武打方面比起前者倒似乎更加精采(只不知如何,錢小豪的“蜈蚣彈”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次表演,似略嫌過濫),且情節也較緊湊。(遺憾而奇怪的是,總脫不了“精武門”系列的一個定式套路:不知為什麼,總要設計出一位日本女特務或女主角與男主角相戀,從而最後製造出一個催淚愛情悲劇效果來?這在“大俠霍元甲”與“陳真”二劇中,似乎早已是用過的橋段,甚至是後來甄子丹主演的“精武門”,亦一再沿用(只把女主角換成日本特務之女兒),至於歷來相關題材電影中,亦屢見不鮮,似乎給人一種感覺印象,但凡題材牽涉精武門,必然會出現日本女特務或女主角!)

錢小豪一向甚少演出電視,在亞視大概也是僅此一部。此外,鄭佩佩的演出也是個難得一見的亮點,還有已成知名武指的林迪安,和已成知名喜劇演員的黃一飛。又,曾在“大”劇演出反派的甘山、麥天恩、鄭雷也再度“番生”“冧莊”。至於兩位女角,麥翠嫻與姚鳳絲,無獨有偶,今日俱已銷聲匿跡。

尤值得注意,今已成大導演的李仁港,原來當年也曾出任過此劇助導。此外,本劇主題曲“好小子”作曲者關聖佑先生,經翻查也是一位赫赫有名,堪與顧嘉輝、黃霑等人比肩的音樂人,曾創作過“歡樂年年”、“迎春花”等膾炙人口賀年歌曲。這兩首歌曲,每逢農曆新年,例必於各大傳媒,街頭巷尾播個不停,論地位已是無可比擬,深入民心。可以想見是,收版稅也收到手軟。雖然關先生今已作古,但能有這兩首歌曲流傳下來,一直長留於世人心中耳中,已洵屬不朽矣。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香港電影演義

  適值本地電影大亨邵逸夫爵士於上周遽然謝世,引起廣泛報道,無巧不巧,就在此數天之前,偶從公共圖書館借得一冊"香港電影演義",其中有若干篇幅不免提及到當年這家本地電影業龍頭的邵氏公司的一點掌故軼聞──尤其它與後起之秀的嘉禾公司種種恩怨與長達十數年的爭霸局面,大概比戲劇情節之精采更不遑多讓──對我這類對影圈歷史一知半解的老讀者們,讀來實在頗有得益與興味。

  書的作者為魏君子,一位來自大陸的港產片迷,和港片研究者,估計也屬看港片長大的七十後新生代,難得是有這份關係、能耐和毅力,先後走訪本地電影業界若干名家前輩翹楚,再加以各方搜證匯集,以成內容精要,又不失通俗易讀的本書(除了引錄影人口述部份稍嫌某些句意曖昧費解之外──明白那可能是作者為忠於受訪影人原汁原味的原話之故,但竊以為為讓讀者盡得精粹,宜應在下筆前稍作潤飾整理,或在末後補充解釋一番)。

  在這之前,筆者在多年前曾拜讀過知名影評人石琪先生所著好幾部關於港片回顧介紹的專題性著作,其中印象最深,也最感興趣者,始終是涉及新浪潮、功夫片和武俠片的部份。固然,凡論及港片,這三部份都是不可能不涉及到的。所以在本書中,自也少不了這部份篇幅,然除此以外,它亦包括了各以本地警匪片、恐怖片、殭屍喜劇片、三級片為專題的短文,縱然不免掛萬漏一,論詳盡及全面性似不及石之作品,但據此總也算能向讀者作出一簡括綜覽全貌(可惜獨欠缺了小品愛情片和喜劇片兩大主要類型)。

  至於專人專題論述部份,有甄子丹、洪金寶、葉偉信、李仁港、錢文琦、楚原、劉家良、麥嘉等人的專訪,也有如袁家班、七小福、黃志強、張徹、李翰祥、胡金銓、王晶、陳嘉上、劉偉強、陳木勝、林嶺東、劉鎮偉、谷德昭等重要影人的專文介紹,美中不足當然是少了如徐克、杜琪峰、吳宇森、許鞍華、王家衛、韋家輝、黃百鳴、陳可辛等等重要導演的專文介紹(只在跨文中有相當論及),更遑論是幕前的重要演員如李小龍、成龍、許冠文、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等等。不過當然,如真要寫出這樣一部真正能涵蓋整個香港電影歷史的巨著,篇幅又豈能只限於一本只數百頁的書本之內?然而在書中,反而花了篇幅去列舉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二十部三級片"重要"作品,以及十大三級艷星。


  本書成書年代,大概是20092010之間,今日讀來,至少還不算太過時。最後,總括而言,這是一部通俗有趣、易讀而帶點八卦趣味的作品,對於資深影迷、識者來說,也許會有點一笑哂之,對初入門徑的讀者,倒算是個不錯的導讀。港片已沉寂疲蔽了這麼多年,所謂否極泰來,物極必反,踏入新的一年,只希望港片會迎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也來惡搞

  這陣子,偶開亞視,就常常聽到那首舊歌新唱的台歌,再加"歲月留聲"剛翻播完舊劇"大俠霍元甲",又不停翻播這首舊曲MV,雖然歌曲本身寫得甚好,日聽夜聽,也真個有點令人厭煩。忽無聊來興,也學學別人試試來一惡搞,花了幾天時間將歌詞改寫如下,聊博一粲:

(調寄"大俠霍元甲",又名"萬里長城永不倒")
收視太流,妄言六四開!
睜開眼吧,小心看吧,
亞記在蒙騙混混!因為冇咗競爭力,無線驕氣日盛!

即管hea吧,畀心機hea吧!
老細又唔怕執笠!
觀眾已經冇選擇,最終捨棄電視!

恨你長期靠把口,憎你從來冇進步!
慳皮節目,只得幾個,仲要每天冷飯翻叮!

收咗佢吧,執咗佢吧!
咪繼續餘氣尸居!整個行業半死半活,你要負起責任!(你係一半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