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讓人無心追看下去的“無心法師”

  這部久仰其名的,據稱在網上吸引點擊率怎樣厲害的內地火紅網劇終於讓TVB給購回來播映了,個人本來也十分期待。怎奈在看過頭三集之後,簡直大失所望,而且完全讓我喪失了再追看下去的所有興趣!

一、頭三集劇情頗覺沉悶,至少可謂先聲毫不奪人。──作為一部以玄幻、靈異為題材的電視劇,筆者自然期望可以在劇中,至少是在首幾集的劇中,看到一些能滿足要求的離奇古怪(如衛斯理小說)或者極盡刺激恐怖,引人入勝的情節(如鬼吹燈、盜墓筆記等等)。然而,很可惜,在首兩集中,製作人似乎並未刻意把重點放在這方面,以至僅只出現一段既不刺激恐怖,亦不新鮮吸引的收服邪靈情節。說起這兩集中的井中邪靈,即長髮女鬼,我相信在任何觀眾眼中看來都不會不感熟悉,感到這跟日本的貞子女鬼未免有頗大的相襲痕跡。而最大的一點致命傷,我認為是,未能給觀眾留出一個吸引他們追看下去的大懸念。

二、男女主角的出場鋪排簡直可說平平無奇,不見特色,從而無從讓觀眾留下較深刻印象。對此,我認為,編創對於男女主角的某些特點設計,如男主角乃具不死之身的離奇獨特身份等,應及早向觀眾透露出多少端倪,以營造出一份懸念。反而,編創人員看起來似乎更傾向於把整個劇當作青春偶像劇式處理,如一直著力刻意地讓那位飾演無心法師的年輕帥氣男主角不停向觀眾賣帥、賣萌,甚至是賣其對女主角的一份近乎傻憨的痴情可愛等等。而可惜那位飾演“月牙”的女主角演員,看起來不論在長相外型上或是性格造型上也不見得有太特別突出之處。

再說到那位飾演民國軍閥司令官顧玄武,據云演技備受讚賞注目的男配角演員,坦白說,個人對其那種近乎誇張式的喜劇演繹方法實在不敢恭維,而且恕我也不大能欣賞感受到其所著力表現出來的一份喜感。這位演員究竟是否受了周星馳的相當啟發影響,筆者實在不得而知,筆者只知道這年頭即使連周星馳自己亦早已“日薄西山”矣。

  若純以故事的吸引力、題材的新意,以及劇本的設計上比較,筆者倒認為,另有兩齣同產於內地的網劇:“靈魂擺渡人”、“暗黑者”顯然都比本劇更加優勝。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元秋的“黐線論”

  民建聯的蔣麗芸日前在立法會會議上提出的“最易患有精神病的人是精神科醫生,因為他們聽精神病人講得太多,自己都會‘黐埋線’”言論,立即惹來不同醫學團體群起抨擊為歧視,不恰當。對此,個人淺見是,評為“不恰當”絕對沒問題,因其言論應可以視為“在未經有任何確切證據事實支持下的信口開河的主觀武斷臆測”,唯若評為“歧視了精神病人或精神科醫生”則似乎有些不大恰當,未免是有些濫用了“歧視”定義之嫌。之不過,社會上或會有種意見認為,只要一旦使用了如“黐線”一詞去形容精神病人,便已涉及歧視,但個人對於這種意見實在不敢苟同。

  根據個人粗淺理解,在法律上對“歧視”一詞的定義,主要的重點應在於,因為被歧視者的某種特殊屬性,例如性別、種族、年齡、性取向、以至家庭崗位等等而被作出的不同差別對待。在這一點上,個人實在並不認為,蔣議員是次的言論有造成這種那麼大的實質性的影響。或者,試以相等語理作一舉例,如果有人提出“醫護人員往往是最易感染病菌的,只因為他們常常接觸帶菌病人”,請問這又是否有問題?你固然可提出種種事實根據、科學數據去反駁這觀點,卻似乎不能以此便輕易抬出“歧視”這塊招牌來。又或者,有人提出,從事某種職業的人往往易於患上某種疾病,是否又即牽涉歧視?例如指出職業司機,甚或某些在工作崗位上需要經常坐著工作的從業員往往易於患上痔瘡,或坐骨神經痛等毛病,是否又會帶來同樣的問題?

  更何況,眾所周知的一個事實是,精神病目前確已成為大都市中一種頗普遍流行的疾病,加以今日社會,人們天天都在呼籲大眾不應歧視精神病患者,並且不遺餘力向大眾灌輸一種觀念,即患上精神病一點也不應覺得羞恥,以此鼓勵一旦懷疑自己有此癥狀的市民,千萬不要諱疾忌醫,而應及早求診,既然如此,指出某種職業從業員往往易於患上精神病,試問又何來觸動了這些人的神經?只除非是這些人自己的先天觀念不正確,自己下了某種價值判斷,認為患上精神病是可恥的一件事情。

  最後想說的一點是,由這次事件足可反映出香港人現時普遍表現出的神經過敏,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日常社會上的種種的戾氣現象之上,以至以我所觀察今日的香港人,無可置疑的一點是,戾氣的確是越來越重,只要一遇一點點的不滿,事無大小.便即會作出諸多神經過敏式的反彈。

  又,是否只因為是次的放言者是民建聯的“元秋”,所以才會惹來這麼強烈的反響,固然也是難以被證實,不得而知的一件事。無論如何,筆者只是就事論事,對於蔣議員在是次發言中引用此比喻是否得宜,一切則無妨可另作他論了。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從”網絡挑機”一抒淺見

  近期TVB出現一個名為“網絡挑機”的頗有意思的節目,節目形式是嘗試開放電視平台,邀請一些在網絡上專門製作短片的年輕人,好讓他們能透過電視熒幕,向廣大電視觀眾展示其作品創意,而其中並加插一個環節,是特別讓這群年輕人直接與電視台高層對話,以藉此抒發他們對本地現存的,幾乎唯一主宰了大氣電波的商業大台製作的意見。筆者雖然只偶然能看過其中兩三集,已覺意念頗為不俗。

  在是日播出的最末一集,筆者看到了那些年輕人們如何向電視台高層婉轉表達出其對電視台製作方針的若干不滿,例如TVB一向所製作劇集是如何過份“計算正確”,又是如何基於現行廣播條例而不得不作出種種自我設限,以致往往犧牲窒礙了創意的現象等等。我認為,這不僅止是表達了年輕觀眾們的心聲,更且是表達了如筆者這等老餅觀眾的不滿心聲。而在節目中,那好幾位接見年輕網絡創作人的電視高層人員,當然表現出了廣泛接納意見的開放態度,其中有位余小姐更直承他們這一代的人已老了,亟需等待交棒予新一代。唯現場的年輕製作人們卻同時婉轉表達,根本無意加入TVB這機構任職,理由之一是:“如果我對朋友說,自己加入了TVB,負責創作‘愛回家’,將是很不‘夠型’的一件事”(大意)。我認為,這似乎正正道出了問題癥結所在。

  而這其中似乎亦表達出了一個幾乎是永恆的矛盾現象:年輕人為急於改造社會,往往不得不逼於無奈而投入於建制中,然而一旦投入於建制,亦會多少無可奈何地被融入其中,以至竟與原來初衷越走越遠。

  又,TVB雖然透過這節目表面上作出這番“廣納民意”的民主姿態,但試想想,其高層人員是否僅會因此而改變其一貫的節目製作方針?所謂”意見接受,態度照舊”,筆者有理由相信,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由此,我希望能向年輕人帶出一個事實:要導致任何理想中的改變,都往往並非一蹴而就之事,而往往需要一段頗長時間的等待演化過程──這不論在政治變革上如是,或個人思想、習慣上的改變如是,既然如此,試問我們又怎能期望這個電視台能在短時間內,一朝一夕徹底改弦更張,變成一個完全符合年輕人口味,甚或符合多年來早已厭倦了其一貫製作模式的老牌觀眾所期望的電視台?對一個電視台的寄望如是,對待一整個社會的政制,以至思想上的變革,我們似乎亦應作如是觀。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本土 為先

  又臨近選舉了,這陣子走過各處街頭,每見到有各區區議會候選人一邊派發傳單,一邊手持擴音器,向途人不斷宣揚自己的政綱,落力拉票。這也沒什麼,隨著本地的選舉文化逐漸成形,各種選舉活動也越趨頻繁,這已漸漸成為司空見慣的場面了。

  是日途經青衣某邨,聽到有某位候選人透過擴音器,不斷反覆強調自己是怎麼“真心為港”、“真心為本土利益設想出發”的一位候選人,並不忘打擊同一選區的民建聯競選對手,指民建聯為保皇黨,並借日前在本地舉行的一場中港世盃外圍賽足球大戰為題發揮,指後者“在是場賽事中,不敢表態力撐港隊”,似乎企圖藉此欲向選民引伸出一個結論事實:只要是民建聯成員,都是專門出賣港人利益的,只會服從中國政府的奴才,而只有自己所屬的那種所謂“本土民主派”才是真正值得香港人投票支持的對象等等。

  筆者個人向來對民建聯並無太強烈喜惡,唯對於近日社會上,政壇上所衍生出的一股所謂“本土力量”的大部份所作所為,確實只有惡感多於好感,甚至由此,對“本土”二字也已產生出莫大抗拒--此所以,這位候選人不提”本土”二字還可,一提”本土”二字,筆者雖並非該區選民,早已立定決心,棄投該候選人一票。正是”唔聽猶自可,一聽倒有點把幾火”不知怎的,筆者總有種感覺是,這些人處處口口聲聲強調一切都要以維護本土、香港利益為先,心態似乎總不免太有點自我中心的自私狹隘成份──請攻擊者不要著急嘲笑抨擊我為“扮偉大”或“扮清高”什麼的──豈難道以今日的普世道德標準衡量,只要表現得不太自私、不太以自我為一切中心便已足以成為什麼偉大聖人了嗎?


  根據那位候選人口號中的邏輯,是香港人便該力撐香港的足球隊。我只覺十分不以為然,既然大家身為中國人(至少無法否認是屬於中國的香港人)都可以在國歌播放時大噓特噓,極盡輕蔑,那請問根據同等邏輯,身為香港人一份子,卻有什麼理由一定要撐“港隊”,要撐香港?不妨坦白說,筆者個人雖然出生於香港,算是道地香港人,然而根據近年觀察所謂本土派的種種表現,以至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對本土香港人的種種所作所為的觀感,恕我卻從來感受不到本土香港人比起外地人,以至是內地人的太多值得驕傲的優越之處。職是之故,在很多事情的層面上,我從來不認為,也不理解為何一定都必得要以港人利益為先?由此再加推衍,則身為香港人,又為什麼必得要力撐支持香港的足球隊?一切要歸根結柢起來,我只是我,跟香港又有何實質相干?我近年甚至已開始有點憎恨討厭香港,憎恨討厭香港的人和事,情況也正有如所謂的本土派憎恨討厭中國內地的一切事物相若。怎麼樣?既然你們有自由與權利去憎恨厭棄自己所屬的國家,難道筆者作為小小的個人,倒沒有自由與權利去憎恨厭棄自己所屬的一個香港?至少,撐與不撐,都是一種個人的自由選擇,是嗎?

  最後,最關鍵一個問題是,請問這些自命本土派的人士們,憑什麼認為盲目排拒一切中國化內地化事物,才是最符合港人本土利益的一種取態?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香港不是中國──白馬非馬?

  是日從電視報道世盃外圍賽中港足球大戰的畫面中,看到有支持香港隊球迷再一次當賽前播放中國國歌之時,不但發一片噓聲,還高舉"BOO"的表示喝倒彩標語,以及"香港不是中國"的中英文字標語。

  首先,"香港不是中國",真是一個讓人看來有點啼笑皆非的標語。我相信任何人不需要具備過人的智商與理解力,都能輕易明白標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只不過,個人認為,這句標語的字面意涵,乍看起來真像幾千年前先秦的公孫龍子先生所提出的著名"白馬非馬論"差不多同樣有點荒謬矛盾。白馬當然不是馬,只是馬的一個類別;而香港固然也不是中國,只是中國所屬的一個小小的特別行政區而已。依據同等語理邏輯,你同樣可以說"北京不是中國"、"上海不是中國"、"台灣不是中國"、"澳門不是中國"等等。試再舉一反證,如果香港便等如中國,那麼是日的中港足球大賽便等如是同一球隊一分為二,自己打自己,還有什麼意義可言?

  固然,誰都明白,標語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大概只是"香港並不從屬於中國"──只不知舉標語與設計此標語的人,肯不肯、敢不敢承認這點罷了。

  從來有種頗涼薄意見(包括陶才子意見)便是,既然閣下身處此國家,生活於此,而又對此國家有諸般不滿的話,為何不選擇離開,而又偏偏要死皮賴臉的留下來?同樣的問題,為何不能向這些人提出來:既然這麼討厭憎恨中國,為何還要選擇留下來在中國所屬的這個香港特別行政區生活下去?

  再看看是日屈穎妍在晴報發表的文章"可悲的楚河漢界",真是深有同感與共鳴。如她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的國民,會以這種態度對待自己的國歌,因為,如果你真的不喜歡它的話,早該跑去另一個地方去唱人家的國歌了"。

  文中,我認為最為關鍵的還是以下幾句:"一個是地區的球隊,一個是國家球隊,誰能出線,都是中國人的光榮,如今我們卻如臨大敵戒備,嚴分楚河與漢界,彷彿這場賽事是美國對伊斯蘭國般的世仇,隨時引發一場種族混戰,看罷不單悲,還覺醜。"

  醜!的確是醜!恕我孤陋寡聞,實在從來不聞世上有哪一國家的國民(即使與當政者持不同政見者),會以如此輕蔑態度來對待對自己國家有那麼一份象徵意義的國歌?國歌既然可"噓",那下一步,國旗也可燒,也可隨時拿來污蔑了。

  不要說"香港是不是中國"的問題,便是外來作客的任何一隊客隊,在開賽前奏出人家的國歌時--即使那國家與香港人有何深仇大恨--我認為,至少也應保持一份基本尊重。那是最起碼的禮貌,難道有錯?

  早就說過,現今的香港社會,"尊重"二字漸漸早已淪為被淘汰的事物。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根本已不再有任何值得尊重的他人、對象,流風所漸,今日的年輕人們,便再也不懂得去理解,包容,遑論再去尊重與自己理念不同,觀點有異的陌生人、朋友、師長,以至是父母,一切只以我為尊。對於一個自己並不認同的國家、政權,自然更無須有任何一分尊重了。寄語年輕人們,今後盡管繼續只選擇尊重你們自己吧,對此我已無言。

  中國現存共產黨政權,縱有千般十惡不赧罪行,是否便足以讓你們對之產生出這份比起對待伊斯蘭國恐怖份子還要痛恨、輕蔑的態度?對此我已同樣無言。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我與武俠的淵源


  武俠,對於今日的八十後、九十後而言,可能已是一個相當老土和out的名詞。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其實可以數出一大堆:傳統價值觀的轉變,社會潮流的演變,以至包括武俠小說在內的文字傳媒的式微等等等等。

  先說武俠中的吧。古人嘗云:俠以武犯禁,多少反映出在大部份古人心目中,武者通常都是帶有點不安份的份子。在古時法令不彰,法制不全的環境底下,低下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一向無甚保障,此所以才有崇尚武力的風氣產生,也是因此才逐漸衍生出中國獨特的武俠文化,文學。然而,時至今日,人類的人權和法制相對已得到完善,自然已開始不再有太多用武之地了--雖然,在某個社會的暗角裏,仍然是有一定的市場的。而所謂有一得必有一失,的光輝亦從此暗淡,被壓搾到了只剩下強身健體,以及表演藝術的功能層次。

  從來都像一對兄弟,雖然真正俠者不一定練武。的命運是如此,的命運更加好不到哪裏。隨著功利自私已日漸成為社會主流價值,以利他為主要功能的,也不得不一步步黯然退下了歷史舞台。世人已經不再需要--縱然我們每個人在面對危難之時,總盼望有一個俠者會跳出來無私地向我們伸出援手,然而若是真的捫心自問一句,在現實中,作為平凡渺小的我們不但已變得越來越犬儒,越來越難以相信會有這種人和事,即使偶然真有這種人和事出現了,試問我們中又有誰真正願意去擔當這種被視為呆子的角色?更何況,在太平盛世之中,本來就是寂寞的。(在昨晚剛剛播完的一套電視劇集結局裏,我看到了其中一個有趣的角色,他本來是滿懷異志的反政府組織頭領,最後卻因為組織中人都受到招安,加上抗爭亦失去了目標,竟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甚至居然淪為瘋子,在街頭為了雞毛蒜皮瑣事,也強行要為別人出頭一番,其動機大概為了要可憐地向自己證明,自己畢竟還能有一番作為--這角色可說是相當程度地成為在今日社會中的處境寫照。)

  現實中的武俠既已無多大生存空間,文學藝術中的武俠自也隨之面臨日薄西山之境矣。武俠文化,一向以小說為主要載體,迨自六十年代以降,武俠小說一度如雨後春筍,風魔海內外華文讀者,及至七八十年代,在電視電影工業蓬勃發展下,無數武俠作品紛紛被搬上熒光幕與大銀幕,更讓觀眾看得如痴如醉。如今一切卻已是明日黃花,只成為聊供後人唏噓緬懷憑弔的一番景致。

  筆者正就是在那樣一個年代成長起來的,為此更與武俠結下一番不解緣,也不知是幸與不幸。記得猶在初中時期,兄長由圖書館借來一些薄冊單行本裝的武俠小說,便成為我與武俠結緣的緣起。那主要是由偉青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名字今已不見經傳,還留在記憶中有印象的,只有風雨樓主林夢江一明幾個名字。而梁羽生作品當時也是主要由偉青出版的,由此我也漸漸開始接觸了其人作品。然而,起初我並不能太領略其中趣味,只因梁羽生作品一般情節顯得較為平淡,且風格比較文謅謅。及後,又漸漸接觸了金庸作品,但仍然未培養出閱讀的耐性。

  真正令我後來一新耳目,驚為天人,開始上了癮,而至手不釋卷,廢寢忘食去追看的,倒是當時得令,如日中天,完全進入黃金期的古龍作品:楚留香傳奇多情劍客無情劍等等。記得其時古龍作品多由台灣桂冠出版,印刷特別精美,更令我倍添迷醉。而古龍完全顛覆了傳統中國章回小說的寫法,以其生動的文筆,散文式的精鍊行文風格,偶而雜以新詩式的瑰麗句式,再成功揉合了傳統武俠和中國文學的浪漫詩樣情懷,更加入天馬行空的詭奇情節元素,端的完全征服了無數讀者,自然包括了少年的我。記憶中我第一部看的是三少爺的劍,自始就不能自已,一部部追看下去,直至絕代雙驕,簡直叫我嘆為觀止。古龍本來就是武俠作者中的異類,而這部作品簡直又是其作品中的異類。雖然今日看來,此書瘕疵不少,處處可見沙石,情節更如天方夜譚,荒謬牽強絕倫,實非古龍最佳作品,唯古龍作為寫作天才,正憑此書就可見出端倪:全書承襲其一貫寫到哪裏算哪裏的遊戲式作風,然看似漫不經心之中,偏能寫得有首有尾而又趣味盎然,使作品不失一種超現實成人童話的娛樂功效。對於一般讀小說只為追求娛樂的普羅讀者而言,這就很足夠了。就連大作家倪匡先生也曾在電視節目中直言不諱,說自己的作品根本毫無價值,只希望讀者看完就算。說真的,若論到寫作的文采,遣詞用句的功力,古龍看來只怕還在倪匡之上,當然,兩者皆有相同的令人讚嘆的豐富想像力,不失為一對鬼才也。

  從此,我感覺武俠的精神已開始溶入了我的血液,我的生活。也從此,我對中國古文學和歷史產生了啟蒙的興趣,特別是詩詞,開始搜羅涉獵很多這方面入門書籍。同時我對武俠寫作亦產生了無比熱情,開始不知天高地厚地執起筆來,斷斷續續寫下了一些並不完全的零碎幼稚作品。

  那年頭,還沒唸完中學,幾乎已飽讀遍了金庸、古龍的武俠作品了。因為這兩位大師的作品,在圖書館十分搶手,不易借到,我開始光顧租書店。當年位於中區的森記書局,我就是常客。後來,就連梁羽生和衛斯理作品都不放過。由於過份沉迷武俠,學業自然有所荒廢--不記得是哪年將放暑假之時,我曾跟某位資優同學豪言壯語是年暑假要把圖書館的所有武俠小說完全讀遍,結果卻引來對方一番不屑已極的冷嘲,令我十分不是味兒。

  七十年代是香港電影方興未艾的黃金年代,除了小說之外,我亦漸漸開始愛上電影。而在香港電影中,動作片和武俠片一直是屹立不倒的其中一大主流,兩大公司卲氏和嘉禾都曾生產了大量這類影片,到七十年代末已呈開到荼靡之態。卻在這時,港產片突然平地冒起一朵奇葩,那就是新浪潮的誕生,一時竟為日漸走進困局的港片平添了一股強盛的生命力,並殺出了一個嶄新局面。而就在這群新浪潮的生力軍之中,竟出現了一位武俠怪才大導演:徐克先生。

  徐克導演早在佳藝電視時代,已憑執導金刀情俠而技驚四座,一鳴驚人。而金刀情俠我認為正是古龍寫得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在此之前,在卲氏公司已出現過一位憑著專拍古龍武俠電影而成名的楚原導演,據云其作品亦深受古龍賞識,被古龍譽為最能拍出其小說神髓的一位導演。然而,囿於卲氏的山寨生產模式,楚原導演作品雖然頗為賣座,畢竟漸漸淪為千篇一律,了無新意的工匠式商品(其中某些作品更明顯受到卲氏商業掛帥主導的作風影響,刻意生硬地加插了一些女性裸露鏡頭,令影片的整體格調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直到徐克的金刀情俠令人眼前一亮,憑藉其豐富熟練,而又變換多姿的嶄新電影語言,以及緊促明快,叫人喘不過氣的電影節奏,向觀眾重新作出了一次示範:原來古龍作品可以以一種這樣新鮮而有活力的拍攝方法展示出來的。我曾經這樣認為,以徐克的導演風格,是最為適合改編拍攝古龍作品,在圈中是不作第二人想的。

  金刀情俠之後,徐克馬上受到電影名監製吳思遠賞識,跳進了電影圈,拍出了香港新浪潮代表作之一:蝶變,居然又一次驚世駭俗。這次他雖然捨棄了古龍小說題材(大概單純改編古龍作品已不能讓他感到滿足),但在影片中所演繹出的,卻是一個甚至比起古龍作品更青出於藍,更為出格大膽的詭秘離奇之極的故事。影片一開首,就以無邊荒漠襯托出主角踽踽獨行,由遠而近的身影,配合旁白交代出故事發生的一個天馬行空,讓人聞所未聞的超新派武俠背景:武林新紀某某年,天下大亂,江湖中冒起七十二股不同勢力,互相爭霸殺伐,名為七十二路烽煙--亦由這部作品起始,以亂世亂局來作為影片故事的基調背景,就成為徐克一種特殊的情意結。而影片中的主角方紅葉更被設計為一位古代記者式人物,堪稱別創新意。然後,以毒蝶殺人為引子,帶出另一個難分正邪的梟雄式主角:田字號大老板(以商號形式作為幫會及幫主稱謂,又可謂別具一格),為了調查此案真相,他要率領手下冒死涉險,進駐陰影重重,詭異莫名的沈家堡...當然到後來,案件峰回路轉,出現了越來越匪夷所思的一連串變化,一切一切原來牽涉著一個與秘密生產火器有關的驚世陰謀。這件火器威力奇大,外型幾乎酷似現代機關槍,此外,片中還屢屢刻意向觀眾展現諸多古代科技的奇特景觀,如居然出現刀槍不入的鐵甲人,這鐵甲人還能憑吊索凌空飛騰;又有一個專以雷火彈殺人的火器高手,到了影片結尾,甚至異想天開,借題發揮地呈現了古書中確有其物的神火飛鴉‧..

  整部作品意象奇幻豐富,立意把傳統武俠與荷李活式科幻片作一全新溶合,可謂匠心獨運,野心非小。這也從此奠定了徐大導後來一系列成功作品走向,大概他對這意念一直情有獨鍾,有所執迷,一直到了他的蜀山,才總算臻至渾然天成,如魚得水。第一次進影院看這部片,已叫我看得眼花撩亂,眉飛色舞,讚嘆之餘,又買票看了第二次。後來徐克的好幾部電影,我也曾經創過連續翻看三次的紀錄。

  電影以外,其時的本地電視工業,亦正進入一個輝煌鼎盛時期。早在徐克在佳視拍金刀情俠以前,金庸,古龍的多部作品已先後被改編成電視劇,主題曲更加唱得家喻戶曉,街知巷聞--電視業與本地流行曲創作業,在那個百花齊放,碩果纍纍的時代中,正好相輔相成,互為滋養,一同迸生出一股蓬勃不已的生命力。

  可以說,武俠的最後一抹光芒異彩,就是在那個年代中,有如流星那樣,綻放得最為燦爛奪目,讓人永遠無法忘懷的。可惜,夕陽無限好,已是近黃昏,或許那就叫迴光返照,正如古龍透過流星蝴蝶劍所帶出的一個訊息:世間但凡最美麗的事物,生命都總是那麼短暫。

  少年時代迷上古龍,但隨著年紀日長,對武俠作品又漸漸有了更深一層的體味與追求,到如今偶爾回頭再翻看古龍作品,早已有點味同嚼蠟,有乏善足陳之感。這頓令我憶起一闕有名的宋詞之境: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我常常有這樣一個譬喻,如若把金庸,古龍,梁羽生三人不同寫作風格比作武林三大宗派,那麼金庸就可比作少林或武當正宗,而古龍就可比作華山派(因華山有天下險之稱),甚或可比作海南或青城(因在古龍筆下武俠世界,此二派武功均擅走險譎詭奇一類),至於梁羽生,則比作峨嵋就最合適了--只因峨嵋天下秀也,梁氏作品,予我個人感覺,可以一字概括。

  執筆時,梁氏已於去年不幸仙逝,深深令我這位粉絲惋惜悲悼。筆者已打算另行撰文對這位一代武俠宗師懷緬致敬一番,此處暫按。

  到了三大宗師作品,已通通給我看得差不多後,沒奈何只有另行旁驁其他作品了。但也不知是否先入為主,抑或是隨著年歲及世故相增,興致業已減弱的緣故,此後已經再沒有一位武俠作家的作品能深深吸引我了。這裏試著大膽品評一下:黃鷹作品只得古龍其形,而獨缺其神,且文筆有欠通暢;溫瑞安早年某些作品立意不俗,也頗能推陳出新,但漸漸下來,感覺他有些稍嫌過份標奇立異而至走火入魔,不時寫得凌亂不堪,下筆隨意之風竟比古龍有過之而無不及,偶而更離奇破格地採用一些新詩般意象式的矇矓夢囈句法,多看未免令人生厭倒胃,到後來就連書名也改得稀奇古怪,不倫不類,連甚麼殺死你好嗎,甚麼牛肉麵也用上了,簡直已到了為求出格無所不用其極,胡亂堆砌的地步,可以休矣。倪匡的武俠作品,雖云中規中矩,然大多又顯得索然無味。他如台灣的諸葛青雲,臥龍生,柳殘陽,雲中岳等人之作,亦多嫌新意欠奉,我亦從來看不下去。至於黃易諸作,觀其結構及文筆頗佳,唯個人觀點,總嫌有點拖沓雜亂。
 
  有陣子我連民國時代的諸家作品也曾涉獵,唯對他們的傳統筆法均又未免有點不感耐煩,這其中只有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俠義英雄傳是看得最感興味的。因其採用的是水滸式章法,以人物與人物,一個個小故事串連成篇,讀來不太費力,寫得曲折跌宕有致,寫的主角又是一向透過無數戲劇作品而廣為傳誦熟悉的宗師人物霍元甲。除此之外,還有白羽,鄭證因,朱貞木,顧明道,還珠樓主,王度廬等等都是那時期各自自成一派的名家。坊間一般評論武俠小說,講述武俠小說史的著作,大多對他們推崇備至。但這些人的作品大多動輒是百萬字以上之鴻篇巨構,頗難消化,特別是還珠樓主名作蜀山劍俠傳,不但卷帙浩繁,且寫來文白夾雜,描寫筆法冗長,涉及的又是讓人不易看懂的仙佛道領域,若非好此道者,又怎能讀得下去?

  其中尤以王度廬,筆法累贅絮叨,婆婆媽媽,每每述及主角身邊瑣碎小事,也動輒鋪陳上大段大段文字,以現代節奏讀來自是叫人難以忍受,唯寫情筆觸確實細膩感人,惜已近乎所謂舊派鴛鴦蝴蝶派文藝言情小說多於武俠。而白羽的風格,則有點與他相似。

  要特別一提的,倒是鄭證因,據說此人本身便是一位武學名家,故其筆下人物一招一式均其來有自,鉅細無遺,甚有真實感與電影感。然而過份沉溺其中,便難免令到小說過於冗長,難以符合今日讀者閱讀節奏。

  回說當代,坊間近年仍有不少新進作者冒起,如李涼,周顯,西門丁,辛棄疾,敖飛揚等等,但大都難以卓然成家。其中猶以李涼君,率先以輕鬆武俠之名別樹一幟,唯觀其某些作品,不但不時加入一些色情情節,而且竟然更有寫到古代人玩啤牌賭博之類情節,遊戲態度似乎略嫌過火。當然,我說過我不反對小說純為讀者提供娛樂功能,但若兒戲與不負責任到這個地步,看來已不能令人接受了吧?

  稍能入眼的,倒是周顯作品。不過,自從筆者稍看過他的五胡戰史之後,就有點不敢恭維矣。觀其風格略似溫瑞安,頗有拉雜蕪亂之感,難以讓人印象深刻。然而,筆者據聞此君另有一部近作面世,是為碳六十之劍,是企圖以科學取向去寫古代武俠,大概是嘗試採用現代科學角度去闡釋所謂古代寶劍,武功等之類概念,倒是個有點新鮮的不俗嘗試,與徐克電影的一貫取向可說一脈相承,叫人有所期待。惜直至今日,此書尚無緣一讀,實深有憾焉。

  那麼究竟,是否當代武俠,已經是後繼無人了呢?曾經有不少人悲觀地斷言,武俠小說已死,即使有望重生,那已經脫離了武俠小說的本質,將會異化為另外的一種東西了。我卻並不太贊成這種說法,皆因我認為,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根本無時無刻都在演變之中,而除非我們頑固地堅持,並且嚴格而狹窄地定義,只有寫得像金庸或梁羽生風格的這樣作品,才能算是真真正正正宗的武俠小說,否則為何我們就不能接受武俠小說的某種演變過程呢?

  假如我們相信有輪迴之說的話,那就好比一個人死了之後,投胎輪迴,成為另一個人,這時候,若從嚴格的意義來說,這個新生的人已經是另一個人,然而我們又何嘗不能認為,那只是死去的人生命的另一場延續呢?

  更何況,說到武俠小說已死,其實若要再悲觀一點來說,作為包含武俠這個子集在內的小說總集本身,在這個已漸次淪為以圖象文化為主流的社會潮流中,豈不是早已面臨死亡淘汰的命運了?

  古龍曾不止一次在作品序言中言及,武俠小說未來的生存之道,是要不斷求變。任何事物一旦出現質的變化,就不會再純粹是原來的東西。我們又憑甚麼一定要堅持死守,抱著武俠小說一定要是這樣,一定要是那樣的立場?如果一定要死守這樣一種立場,那麼嚴格來說,古龍的武俠小說,早已不算是純粹的武俠小說了。

  不過,我至少還是同意梁羽生的見解的,他認為,武俠小說不能脫離兩個基本元素:即。然而,我也認為,廣義的,絕不應只限於傳統的中國武術表現;廣義的,也絕不應只局限於甚麼見義勇為,或者為國捐軀””盡忠報國的層次。我認為,對人文的有所適當關懷,對人性的透徹反映以及同情,對人性真善美的歌頌,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應可歸入的廣義層次範圍。因為那正正才是的精神本質所在,是建基於對人的一種悲憫及憐愛之心上的。而對俠義的精神逐漸消失的嘆喟,反諷,在某程度上亦可說成是反面的對的一種表彰。

  時人興起說所謂fusion,甚麼也fusion一番,正如今日的揚州炒飯,早已跟揚州毫無關係一般,所以武俠小說為何也不能加入各種fusion?強要事事追本溯源,尋根究柢,加以正名考究一番,那只是酸儒學究的事。

  有幸,在云云當代武俠作家之中,我到底終於找到了一個出類拔萃的異類,這就是喬靖夫先生。嚴格來說,在其作品中,根本只有,而欠缺傳統意義上的所謂的。然而,他卻偏能藉著那一種獨特瑰麗玄奇的細膩筆法,有如工筆一樣,鬼斧神工地精心為讀者描畫出一幅幅生動的小說圖景,敘述出一個個情節詭奇,令人目眩神迷的故事。據知他既是一個技擊迷,也是一個槍械迷,動畫迷,尤其對於槍械知識更如數家珍,相當博學,而亦因此之故,其筆下對動作的描畫,有如在讀者眼下呈現出一個個細致的電影分鏡頭,其功夫之獨到,簡直只有民國時的技擊作家鄭證因可差堪比擬。他的作品可讀性極高,既能為讀者帶來一定的官能刺激,和娛樂功效之餘,亦不乏一份文學審美的價值。只可惜他一向惜墨如金,產量不多,且以慢工出細貨,作品貴精不貴多而知名。

  而在電影編劇方面,則另有一位筆下深具武俠神采的知名前輩奇人張炭。此人參予影視作品數量一向不多,唯每作均可見出其獨特風格,絕對可謂武俠界中的異數。可隨著電影--尤其武俠片的日走下坡,已是越難發揮其人光彩。

  傳統的文字媒介雖云息微,一直卻也有人提出,那只是印刷書面媒介的息微而已,今日的小說文學,早已成功移植到了另一媒介,並正在彼處方興未艾,逐漸生長茁壯,那就是力量無遠弗屆,無邊無際的廣大網絡空間。此說不可謂無依據,且看今日網絡時代,為有心投入寫作行列的大量人才,和無數讀者,都提供了一片開放自由的遼闊天地,由此亦造就了無數新秀寫手作家,雖然由於良莠不齊,作品水準未免沙石俱下,然有心讀者自能從中慢慢淘沙鑠金,各取所需,豈云不善,亦豈不快哉。


  誠然,及至今日網絡時代,網上寫作名家輩出,紛紛各領風騷,堪稱臥虎藏龍。武俠小說,可謂又已呈現出了另一片嶄新面貌。縱然也許那不過只是一片小小曙光,唯只要有一線生機,即有無窮希望。我絕對相信並期待著,將有更多武俠文壇的彗星會隨時破空而出,劃破這沉寂的一片夜空!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武俠影視達人之一徐小明

  上世紀的本地影視圈,曾出現過幾位知名的"徐大俠",其中幕前的一位是憑藉拍攝"天蠶變"一劇而一度走紅的徐少強,而幕後的二位,則分別是擅拍武俠片,深受敬重也深具資歷的徐克先生和徐小明先生。關於徐克及其作品,筆者已在"我與武俠的淵源"一文中略有介紹,這次因著近日亞視重播"鐵膽英雄"一劇的機緣,也想略談談另一位"大俠"徐小明先生及其作品。

  先略敘其生平,據說他出生於粵劇家庭(跟成龍七小福那樣,也兼具有深厚北派京劇武術底子),自幼生活清貧,又據其自稱,在被引薦加入當年的麗的電視之前,一度曾在工廠打工,幫補家庭生計。進入電視圈後,命運隨即發生重大轉變,從此嶄露鋒芒,由幕前漸轉職至幕後,任監製後更為麗的電視製作出多部不論收視與口碑都不俗的經典電視劇,如"大地恩情"、"大俠霍元甲"、"陳真"、"再向虎山行"等等。而其中又以"大地恩情"、"大俠霍元甲"最為膾炙人口──在眾多本地經典武打影視作品中,一向有幾大長青題材,分別是:黃飛鴻、方世玉洪熙官、霍元甲、陳真及馬永貞等深入民心的傳奇故事,而徐小明業已拍過其中三種,唯獨黃飛鴻與方世玉故事似乎尚未涉獵。有趣的是,另一位"徐大俠"徐大導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卻獨以"黃飛鴻"一片攀上事業新高峰,該片亦成為了港片中深具代表性的經典名作之一。

  以上的電視劇作品,筆者在當年大多都曾看過,感覺是,除了貫徹了徐氏一貫硬橋硬馬的陽剛勇武俠烈風格之外,還表現出了他在戲劇場面,戲劇張力,角色人物設計上,等等的特殊才華,以至愚見認為,其作品也像著名劇神韋家輝昔日電視劇作品那樣,足以成為學習電視編劇者的上佳教材。即以"鐵膽英雄"一劇為例,眾多角色即設計得相當特別(如花旦何家勁,竟然是神秘俠盜"一陣風",董驃飾演的仵作九,隱身市井,其實是一位風塵高手異人,他如梁小龍飾演的"小霸王",原本不務正業,慣於作威作福,遊戲人間,結果改邪歸正,洗心革面,卻立即遭來慘變橫禍,又有因一陣風而被削職捕頭,從此畢生矢志復職的傻憨滑稽老人曹達華等),且在各人物關係之間成功塑造出各種能吸引觀眾的傳統戲劇衝突。

  編、導、演之外,徐先生還有另一種才華,是唱歌。不過其歌路跟鄭少秋、尹光、鄭錦昌一路,都屬粵劇式老式唱腔,不但在今日年輕一輩耳中聽來,十分不合時宜,即在十多二十年前,一度亦成為傳媒中人之笑柄,如鄭中基就曾在電影中惡搞過其早年歌曲"青春痘"。若問,同為粵劇式唱腔,為何鄭少秋卻大受受落,而獨徐小明卻待遇相異?我想唯一原因,可能只是後者在型象上一向難及前者之風流瀟洒俊帥,廣入民心而已。


  筆者在多年前任職編劇期間,曾與徐先生在會議中也有過數面之緣,深佩其時業已退居行政要職的徐先生仍然思維敏捷,保持一份超於常人的敏銳戲劇觸覺,證明浸淫此圈多年畢竟並非浪得虛名之輩。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亞視的"新不了情"

  亞視"本港台",不是"歲月留聲",近來居然在深宵重播一套上世紀1983年的舊劇"新不了情",本來也沒什麼,但偶然下卻讓筆者在劇中難得地重新看到兩位久違了的港片女演員于嘉希,及陳佩茜的演出,端的頗為驚喜,感覺有如重遇兩位久違了的舊相識──二女雖然並沒成為過什麼大明星,但若作為老港片迷,應對她們留有相當印象。

  先說于嘉希,乍看畫面上的她,一時還真難以從腦海中搜尋出她的名字來,直至翻查網上資料,方才重新拾回一點點記憶。據資料顯示,昔年她只曾為卲氏拍過有限的幾部電影,一度成為新一代的青春女神,但隨即如曇花一現,不知什麼緣故而銷聲匿跡,一直至今。實在誰也無法想起,她在當日閃電當紅之際居然拍下了亞視,不,應是麗的這齣電視劇。說起這位女演員,其外型委實頗為青春可人,甚堪造就,唯一缺憾可能是演技生硬,以及生就一把美女大多具有的"老牛"聲線。


  夠不夠索?

   註:乍從劇中再重睹這位久違的"昔日女神"芳容,驀然覺得很像一個人,卻是怎麼也想不起來像誰?直至某日,腦中終於"叮"的一聲,記起來了!是陳寶蓮,沒錯,就是她!



  是不是有七八成像?咦,再看看網上找來的附圖,怎麼看著看著,這位已故的艷星,看起來又有幾分像熊黛琳的味道?

  而陳佩茜,記憶所及,在當年曾拍過多部港片,其中多屬"靚妹仔"之類的社會寫實片,也包括了其時新浪潮導演的若干作品,後來亦曾加入卲氏。而在片中多演出一些叛逆壞女孩的角色──又,據資料顯示,她還是一名中印混血兒。不查不知道,她拍過的最成功代表作應屬單慧珠執導的名片"忌廉溝鮮奶"。




  此外,戲中的三位男主角,一為趙煒林(不知何許人,顯然即在當年所拍過的知名影視作品亦不多),一為楊仲恩(昔日一位麗的半紅不黑男藝人,今日觀眾相信記得他的已不多),另一則為已故的黎漢持。

  有點可惜遺憾的是,在網上輸入搜尋"新不了情",幾乎已難以翻查出麗的電視當年這部劇的資料,能找到的,若非爾冬陞那部成名電影,便是後來中台兩岸都曾拍過的同名電視劇──麗的電視當年的主創人員,不知算不算改壞了劇名?


  是夜看了此劇的一集,當看到劇末播出的幕前幕後參予名單,居然也有一點點意外發現,原來此劇的編審是鄭丹瑞,而主題曲的作曲人是盧冠廷──這首主題曲旋律悅耳,又易於上口,的確值得一聽。看來倒是一齣頗具懷舊意義的劇集。我認為,亞視的"歲月留聲"看來應多點搜羅這類作品來作重播。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由蕭才子得到的一點啟發

  前文曾引述過蕭才子近日駁斥陶才子終日掛在口邊批評中國人,漸已成為名言的"小農DNA論",並指斥此論其實"並無意義",再如名作家柏楊在"醜陋中國人"書中曾企圖歸結出的中國人幾種醜陋民族性:"髒、亂、吵,愛窩裏鬥",蕭才子亦認為並不僅屬中國人所有。然後,他提出,中國人的虛偽,才應算是更具代表性的一種民族特質──理由是,中國傳統社會,一向都把道德的價值和準則都抬得太高了,高得以至讓所有平凡的凡夫俗子,根本完全做不到,於是大家就只好一窩蜂地被逼變得虛偽起來了"如設宴招待別人,明明已用盡心思,極盡奢華,但口中仍不斷謙稱‘酒微菜薄’"(大意)。

  以上,其實在一位個人頗尊崇的內地名學者、作家易中天先生的著作中早已有所論述過。而記得在其論述中,除此一點外,還概括地闡析了中國人特性中另外很重要的兩點:愛面子,和慣以家庭、家族為本位。

  不過,且慢,即使是虛偽、愛面子,慣以家庭家族為本位,豈不然又可謂純為中國人所獨有者?光說前兩點,以我所粗知,日本人也正是以這兩點而聞名於世的。如日本人一向在社交場合中禮數多多,與人見面分手,都要深作鞠躬;吃飯前甚至要雙手夾著筷子,先講聲"我唔客氣啦"等等,用得濫了何嘗不也是一種很大的虛偽?至於說到愛面子,一個老生常談的關於傳統日本男人的道聽塗說傳聞是,日本的男人在職場下班後,如果缺乏與同事上司間相約共往居酒屋等happy hour摸酒杯底的應酬,而太早回到家中的,往往會被妻子視為工作表現失敗,從而看不起他的。於是,有些男人下班後,即使並沒有與同事間的應酬相約,也只好想方設法讓自己在外頭獃上一段時間才回家──這算不算是愛好面子的某種表現?此外,也有種較古老傳統觀念,總認為日本女性在婚後仍然出外工作是一件丟臉的事。固然,有人可反駁,這通通都只屬以往傳統,但試問這種何嘗不也能應用在中國人身上?好了,不光說日本,就是放諸如南亞印度,以至西方國家的民族,何嘗也沒表現出過像這種為死要面子,而千方百計要擺擺排場的例子?

  中國人的道德操守觀念是真的舉得太高了麼?這問題似乎真的有點不大好說。我試想想,世界上現存各大宗教的所提倡的種種古老道德規範,在今人看來,試問又有哪一種不屬於"抬得太高"而難以做到的?如提倡"平等博愛"、"寬恕敵人"等等。


  由此我想到,現今人人掛在口邊的"民主"、"人權"、"自由"等崇高普世價值概念,是否亦類近屬於這種在人人口中都被提得很"高",但在基本上都根本不能達到普遍理想化實現實踐的"虛妄"準則?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再談一點關於"拖出公海論"

  陶才子的言論,一向"古惑",其古惑處除了在於如蕭才子所言:常以半開玩笑式,或怪論的形式來闡述自己觀點,以至當有人認真反駁起來時,他大可以反過來恥笑對方太認真,聽不出自己只是"正言若反"或什麼別有隱喻,別有所指等等;而當有人真的相信他在開玩笑時,他又可煞有介事,嘲笑對方一番,指對方根本聽不出其話中玄機──其實這正正道出了其人一向所最擅長的,在言論中刻意作出若干"留白",以供他日可作左右逢源,游走迴旋於有利詭辯空間中的技倆。但除此以外,誠如他最常批評別人──特別是中國政府──的所謂"亂搬龍門"的行事風格,其實往往也正活脫是其人"有口說人,沒口說自己"的同一弊端。其一例子正如筆者以往曾批評過的其"崇優論":他常嘲笑中國人盲目崇洋,生吞活剝照搬西方的一些事物,然而從其言論中,我們誰也可聽得出他自己才是最最崇洋的一個──當然,他會反駁,誰叫我比你們這些膚淺中國人更有品位,更有學識,所以只有我崇洋,才是崇出真髓來,而你們則只是崇出個皮毛來罷了。

  就以這次的難民問題而論,首先,筆者只想問上一個最關鍵問題,把那些千辛萬苦逃亡而來的難民,一概拖出公海──不管是出於恐防難民中夾雜有恐怖份子,或恐防難民會把自己國家吃窮哪種原因,這種做法,究竟符不符合陶才子一貫所崇優範圍內的那種西方普世價值,或人道精神?如果其答案是:在保障西方國家國民利益大前提下,像這種"婦人之仁"只屬於可笑愚蠢的"極左思潮"或"濫人道主義"什麼的話,那究竟什麼才算是最符合才子心目中標準的一套普世價值,和人道精神?莫非是只有西方富裕社會中的優等民族的生存權和利益才最應值得關注?按其邏輯推衍,豈非只因有理由懷疑難民群中雜有恐怖份子,便豈止要把他們拖出公海,倒不如更該把他們通通不分青紅皂白地殺光殺絕算了?

  且慢,陶才子在日前向傳媒回應時,曾有點"補鑊"地辯稱自己那番言論,"意思並非主張應把難民送去受死,只是主張問題應該由那些罪魁禍首的中東國家自己負責"埋單"。可是,敢問若真把難民們拖出公海,而任由他們自生自滅,又如何能達到實質上把問題扔回給中東國家處理的目的?而且,試問那又跟把難民送去受死有何太大的本質上分別?

  筆者一直在想一假設問題,如果事件發生在亞洲,難民所集體湧向的是中國,而中國政府真的採取如他所言的"拖出公海"的鐵腕措施,試問陶先生又會這樣贊同否?以我推想,很大的可能是,屆時陶先生必然只會大力聲討中國政府毫無人性之類!

  最後要說,假設那些西方國家如德國法國等,真的依陶傑所議,實行起這種措施來,我推想,即便是這些國家自己的人民,也必會群起而反對之,更不要說有可能必將遭受其他各個先進發達國家,以及國際人道組織等的千夫所指。又,假如像陶傑這套理據說法能成立的話,那請問歷年來,眾多人道救援組織,如紅十字會,或無國界醫生等,歷盡艱辛去救援如非洲等落後國家眾多孤兒,災民的努力,又是否不值一哂?只因根據同樣邏輯,這些地區中之所以產生這麼多不幸災民、孤兒等,豈非多少也該由這些地區的政府所責任自付,自己"埋單"?推衍開來,試問這種邏輯又跟社會上某種階層所一貫抱持的"窮人遭窮遭不幸都是活該的,是他們自找的,誰叫他們自己不努力"的涼薄觀念何其相似?如果大家都信服,在人類文明社會中只該信奉唯一的"弱肉強食"、"汰弱留強"的原則,那麼我們今天天天掛在口邊要為他們維護基本權益的,如婦女,如殘疾者,少數族裔者,以至如同性戀者等等的所有作為,又算不算只是一種可笑的愚蠢?

  當人類越來越學會耍出各種小聰明,而足以把一切是非真理都可隨己意而扭曲過來時,整個人類社會的災難也將正式來臨──只因為缺乏了良知與真理認知能力的人類基本上已跟禽獸沒太大本質上的分別。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才子論戰

  很背,若非近日偶讀報章,還不知道本地兩大知名才子陶傑與蕭若元在上月因著敘利亞難民問題而引發的一番舌戰。原因之一,可能是筆者很久已沒再收聽陶傑在商台的節目(很簡單,陶才子常在節目中"得戚"地說:"唔中意,冇人逼你聽,你咪唔好聽",既然如此,作為一向不認同此君言論的聽眾之一如筆者若繼續收聽下去,也自覺有點委屈和太欠"骨氣",很自然只好選擇罷聽)和蕭若元的網台節目。

  自從很多年以前,已開始察覺陶才子的某些評論觀點(特別是他那著名的關於中國人的"小農DNA"論,美其名曰"崇優論"的崇洋論,和支持漢奸汪精衛等言論)都很有問題,不過只因自己一貫才疏學淺,不禁也有點自卑地質疑:莫非只因自己智慧、學識水平有限,才未能理解才子的這番比我高深的思維境界?唯透過近日這宗才子向才子挑機的新聞,我才稍稍放了點心,原來比我學問更深的蕭才子也早就察覺到陶傑的問題,只不過透過他比我更高明的表達力,感覺完全被他痛快地徹底說出了一番心底話--先致聲明,個人從來並非蕭才子的粉絲擁躉。





  蕭若元批評陶傑的難民論觸及道德問題,包括表示應將難民送出公海由其自生自滅。蕭若元今接受《蘋果》訪問時說:「佢係香港把聲最響亮嘅一個人,竟然話將難民拖出公海,作為知識份子,呢啲係唔可以原諒,尤其佢咁大影響力,呢啲係完全教啲人做禽獸。」

  蕭若元表態鬧人必有道理,他說:「我講嘅嘢係有定義,人渣唔係亂鬧,哈佛大學本書話,百分之四嘅人只有冇同理心先講得出呢說話,人哋受苦,你唔會覺有同理心;見到細路哥跌落井,你一時間梗係想救,依家係人哋想救,你去制止話『唔好救、佢大個咗會食窮你』,呢個係乜嘢人嚟㗎?呢啲係我哋基本人性上係有呢啲自私思想,唔可以鼓勵,而佢公開咁講就預咗畀人攻擊,尤其香港冇第二個公然講呢啲說話,佢唔係偶然,佢係一貫咁講。」

  此外,蕭若元又翻陶傑舊帳:「嗰時越南難民,李光耀主張拖佢哋出公海,陶傑話李光耀就係一個偉大政治家,佢係一貫種族主義者,嗰時佢寫奧巴馬,一段說話,四度提奧巴馬係黑人,佢直情係種族歧視。」

  蕭若元不屑陶傑言論,他力斥:「佢真心係咁嘅人,世界永遠有呢啲右翼法西斯份子,我講出嚟要香港人提防呢個人,要明白佢講嘅嘢,對佢講嘅嘢有免疫力,唔好受佢包裝嘅說話影響。」

  (上引自蘋果互動新聞)



  相信跟隨而來的,兩方面的粉絲網友們的爭論還是會不絕如縷,無休無止的。隨著近日根據個人所觀察到的社會是非觀念所呈現的複雜多變性,我自問已對"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老話失去了一定的信心,既然如此,講多無謂,大家不妨盡管各取所需,各自問心,各行其是好了。但個人在這問題上,絕對撐蕭才子。只因蕭才子言論在在都顯得更為鏗鏘有力,理據充足,反觀陶才子的相關回應,仍只源於一貫的刻意貶低對手的手法,如指對方"抽水"藉以提高知名度--對於這點,我相信蕭才子即使有此用心,大概也犯不著無端找陶才子作為對象--又或指出,"有癲狗對自己亂吠,犯不著亂吠以作回應"等(大意也無非只是自高身價,暗示對手並不處在自己同一level層次),而這也往往正是陶才子一貫回應批評對手,從而迴避原來論述問題的並不新鮮的慣常的古惑手法和技倆。兩者相比,高下立見。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深圳衛視"劇裏戲外"

   對於一些並不太慣常收看內地電視劇,但又有心留意內地電視劇最新動態的,不管是行內行外的朋友們,由深圳衛視製作的這個專門報道最新內地電視劇動態,或介紹近期最內地火熱影視作品的"劇裏戲外",相信是一個不錯的電視節目。筆者自從偶然發現了這節目的存在,多年間,都逐漸形成了收看習慣,只是,對這節目的每周首播及重播時段,總是有點捉不太牢,故此有時能否收看到其中某集的內容,大抵只好講講機緣了。

  過去,透過這節目的推介,才從而接觸了好幾部在內地都曾一度播得火熱,帶起話題性,但在本地卻一向較少人注意的電視劇作品,如"一僕二主"、"裸婚"、"北京愛情故事"、"金太狼的幸福生活"、"步步驚心"、"龍門鏢局"、"仙劍奇俠傳"等等,其中有部份筆者雖然並沒太大興趣花時間去收看,但由此至少可粗略認知到當前大陸這種普及商業文化的普遍走向,以及普羅觀眾的口味所在。比較近期的例子,是透過本節目認知到"虎媽貓爸"這部據說在本年度在內地熱播過的,由趙薇,佟大為,潘虹等多位知名演員合作演出的電視劇,從而透過網上媒體觀看了十多集──此劇目前已由TVB購得版權,於每周六日中午時段播放。而這節目除了電視劇之外(有時它也並非只作單一作品介紹,而會就著某類主題作品近期流行的諸般現象作一概括分析)偶然也會介紹其時熱播的內地電影,如早期介紹過"人在冏途",近期曾介紹過劉德華主演的"失孤"、"解救吳先生",近日根據熱門盜墓小說"鬼吹燈"改編而成,由知名導演陸川執導的"九層妖塔",還有由有"史力加"之父之稱的本地導演許誠毅執導,於內地創造出票房佳續的"捉妖記"等等等等。

  而在最新的一集當中,它就向觀眾報道了內地網劇的盛行狀況,以及介紹了期間好多齣比較值得注意的,一度大受歡迎的重要作品,如"屌絲男士"、"萬萬沒想到"、"暗黑者",以至較近期的"盜墓筆記"、"無心法師"等等。


  在這眾多作品中,筆者也曾觀看過如"屌絲男士"、"萬萬沒想到"、"暗黑著"、"靈魂擺渡人"的若干集,感覺是,這類作品真的有點可以讓已看煩看膩了本地甚或內地諸般傳統影視劇作品的覯眾們,提供另一種較為新鮮,也較有創意的娛樂選擇。

  想起一個問題:在香港,為什麼一向都從未存在過像"劇裏戲外"這樣的節目?(評論電影的節目過去是有過很多,但評論電視劇的,恕孤陋寡聞,記憶中真的好像不曾有過)原因莫非就是與本地電視劇的政治生態太狹窄相關?不要說今日一台獨大,就是幾十年前三台鼎立的年代,如有其中一台製作出這類節目,試問又如何會保證不被其他兩台質疑攻擊其評論的公正性?好,既然評論本地電視劇,很難避免這許多諸如此類的制肘,那麼嘗試評論一下外地劇,如日韓台劇、英美劇,也總可以吧?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由"天蠶變"想起黃鷹先生

  上文提起"天蠶變",由此就不得不懷念起據說當年有份參予故事創作──我大膽推測,其時在劇情創作上較佔主導性地位的,或許是當時任職麗的電視的才子蕭若元?──後來也曾將劇情化為文字小說出版的,已故武俠名家黃鷹先生。說起來也真唏噓,只因老一輩的武俠迷讀者們大概都知道,關於黃鷹當初是如何出道成名,踏上武俠名作家之路的一點掌故淵源:原來在當年,因已成名的大作家古龍先生經常脫稿,出版商不得已,於是先後曾聘任過很多人作"槍手",以為之臨時"執手尾",收拾爛攤子。而黃鷹正是其中之一,也是一度被認為刻意模仿古龍風格仿得最像真的(現存冠名作古龍作品的"驚魂六記"中之"吸血蛾",又名"江湖奇譚"據云便是全然由其代筆──可惜是,黃鷹的命運亦跟古龍一樣,同樣步上英年早逝的後塵──同附帶一提,這種代筆的風氣,在早年的武俠文壇其實頗為盛行。不妨又再岔開一筆,這"驚魂六記"的系列故事,據傳古龍只完成了很小部份,其他的都被黃鷹化入了其創作的"沈勝衣傳奇"故事當中,可以說,黃氏是從中有份開創了把驚慄與武俠元素結合fusion的先河,這就難怪,後期當他投身電影發展時,曾以"殭屍"系列作品將事業生涯推上另一高峰),於是直至後來,終於受到出版商的賞識垂青,獨當一面出版自己的小說。

  說起"沈勝衣傳奇",相信早已被公認為黃鷹先生的巔峰代表作──麗的電視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亦曾將之改編成電視劇(無獨有偶是,飾演沈勝衣的,居然同是那位熒幕上的"天蠶大俠雲飛揚"徐少強!)。這部系列性(即每集以獨立小故事作貫串)的小說,明顯受到了古龍"楚留香"、"陸小鳳"等系列的啟發而創作,更何況,劇情亦沿襲了古龍一貫最拿手的奇幻、懸疑、推理、偵查謎案等風格。然而說到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上,黃鷹這部作品顯然並不足與古龍大師的系列作品相提並論,同日而語。試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數:

  一、黃鷹的文風雖曾被公認最酷肖古龍,然若要比較起兩者的文風起來,我相信用不著最精細用心的讀者們,都可明顯察覺到其中的分別,最主要的一點,我認為是,古龍大師的文風顯然顯得遠為通順,也較少語病句的出現──而這點分別,越到後來更為明顯突出(值得注意,古龍與黃鷹,本來出身同為以廣東話為母語的地道香港人)。此外,即如同在作品中拋書袋引用詩詞的時候,古龍亦似乎顯得較為渾然天成,自然老到。

  二、古龍在主角人物的諸般細節創作設計上,亦顯然比黃鷹遠為優勝高明。試論一點已足說明,今日我們老讀者,試問誰不會對古龍筆下主角人物如小魚兒、李尋歡、楚留香、陸小鳳、傅紅雪等留下深刻印象?但是,誰又會記得黃鷹筆下的沈勝衣等主角是什麼型象,和有什麼性格特徵?似乎沒有,在讀者的一般印象中,沈勝衣就只是一個外表看來十分cool,武功很高強的大俠而已,至少跟我們從很多別的武俠作品中所描述過的主角大俠角色沒有太明顯的分別。

  其三,乃是從作品上的創意而論之。如古龍在某小說序言中所言,他一直在處於求新求變的創作過程之中,而作為讀者們讀其作品,也當會發覺這一點誠非虛言。試看由其早期的"武林外史"、"名劍風流"、"大旗英雄傳"、"絕代雙驕",直至"楚留香"、"七種武器"、"陸小鳳"、"多情劍客無情劍"等,風格可謂已經一大突破;及至"天涯明月刀"、"邊城浪子"、"蕭十一郎"、"白玉老虎"、"歡樂英雄"等,更可謂已完全成功奠定了屬於自己的一種獨特的創作風格和路向。及至他臨終前數年,憑藉幾位徒弟所幫忙合力創作的如"風鈴中的刀聲"、"那一劍的風情"、"大武俠時代"等,也顯然仍在不懈地著力地試圖尋求著各種創新上的突破。反觀黃鷹作品,作風顯然就遠沒那麼多元多變──也許我們無法推斷,是否只因為其人創作生涯過於短暫,才導致如此。


  粗論之,黃鷹之所以只能堪稱武俠名家,但始終夠不上躋身於等同金庸、古龍、梁羽生等大師之列,原因可能正在於此。慨嘆今日花果飄零,古龍、梁羽生兩位大師早已先後離世,至於英年早逝的黃鷹,我們亦已無法想像,要是他能活到現在,又能否再在創作生涯上作出一番新鮮突破?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歲月留聲──天蠶變之再與天比高

  亞視"歲月留聲"是日開始又再重播此劇。

  說起"天蠶變",一般被譽為麗的當年武俠劇經典作,其一原因自是當年此劇一度創造了收視佳績。然而若撇開此一點,平心而論,不管是從劇情、製作,或武打場面的設計上,在個人看來,顯然都未見有太大新鮮突破。或云,此劇製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怎能以現代水平太作苛求?在製作問題上,筆者或可認同此種說法,然而若光從劇情與武打設計兩方面來看,則顯然與年代問題不太相關。先說前者,在當年的八十年代,我相信兩大電視台都必定生產過劇情、題材遠比此劇更多更有創意的武俠劇作品來。

  想當年,"天蠶變"一劇,以至其續集"天龍訣"的故事劇情,本身已乏善足陳,想不到在十四年後推出的這齣"再與天比高",在故事劇情上居然仍然沿襲"天龍訣"的餘緒──甚至可以說,只是"天龍訣"劇情的再次稍作改編的演繹,新意欠奉。依筆者之見,本劇其實完全可拍成"天蠶變"、"天龍訣"的另一天馬行空的創新延續故事,又何必墨守成規,以至今天看來,有點像非驢非馬,兩不討好。例如,編劇主創完全可依據"天蠶變"與"天龍訣"的原有劇情再作一番全新創作,發展出另一個新故事來,另闢蹊徑,甚至可以描述當年的雲飛揚曾育有一兒子,或傳有一弟子,以此作為主角,其實又有何不可?無論怎麼看,筆者認為,這都是比將"天龍訣"故事再翻拍一次更加值得可取的做法。原因究竟是什麼?莫非就光可說成是編創人員的懶惰麼?

  在電視劇的創作上,應該說,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在一些編創人員的生花妙筆與獨特創意下,甚至死去的角色都有可能"翻生"復活,還有什麼不可能?

  唯更要命的是,在"再與天比高"的第一集中,編創人員似乎從一開始就沒抓著藉以吸引觀眾追看下去的懸念和重點,反而花去過多的篇幅來試圖build up(營造)由未成名的尹天照所飾的小子(在"天龍訣"中同一角色由梁小龍飾演)這一角色人物,似乎是刻意讓後者盡情發揮其喜劇搞笑潛質──可惜出來的效果還是有點差強人意。而在第二集中,好像更有點刻意玩出一點點經典電影"龍門客棧"的味道。


  與其在舊的框框中作出有限創新,何如徹底拋卻舊有框框,活出一番新的自我?即使最終以失敗告終,至少可贏到一份無怨無悔,與無憾。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編劇唔易做

  編劇:"老細,我諗到條開戲好橋!"

  "講嚟聽吓。"

  "嗱,而家三色台套‘張保仔’咁收得,我地一於打鐵趁熱,開番套元素既包含歷史、戰爭、武俠、愛情、奇幻、懸疑……總之乜九都有o既戲,人地講‘張保仔’,我地就講宋朝水滸一百零八好漢,一齊穿越嚟到現代……"

  老板不等編劇口水花噴完,已搖手打住,不客氣地:"呢啲橋好似周街都係,有幾大新鮮感呀?同以前嗰啲陳年舊戲,好似咩‘城市劍客’呀‘急凍奇俠’呀咁,有咩分別?"

  編劇雖被潑了一盆冷水,但仍不氣餒,想了想,又道:"咁唔啱開番套集驚慄、懸疑、推理、玄幻、鬥智、警匪題材於一身o既戲,我又有現成o既橋:‘一對孖生兄弟其中一個患上咗人格分裂症,但冇人知道究竟有人格分裂症o既係其中o既邊一個,就連有病嗰個自己都唔知!然後,有一晚,有人格分裂症嗰個竟然喺夢遊期間殺死咗佢o既親生阿媽,而後來佢先發現呢個死咗o既阿媽其實原來係自己一個失散咗十幾年o既女朋友o既前世穿越嚟咗現代……’"

  老板一聽,已不禁大皺眉頭:"嘩,你仲有冇複撚雜啲呀?你搞到咁撚複雜,叫啲觀眾點撚樣睇得明呀?"

  編劇聞言,頓被打窒。

  老板這才施施然道:"一於咁啦,套戲就講,一對患有人格分裂症o既孖生兄弟,一齊穿越番咗宋朝,加入咗梁山泊,成為第一百零九同一百一十兩條好漢,然後因為一次意外,佢地同一百零八條好漢又一齊穿越咗去三國時代,於是佢地一齊幫助劉備打敗曹操,曹操得知真相後,深心不忿,於是千方百計派人穿越回現代,找來一支配備先進現代武器o既僱傭兵,點知呢隊僱傭兵o既首領喺穿越嚟到之後,居然分別同貂嬋、小喬一見鍾情,發展出一段三角戀,而另一方面,佢家族中o既一個親細佬為要謀奪佢o既家產同家族繼承權,亦追殺嚟到三國……再然後佢地就一齊發現咗外星人原來早喺三國時代已登陸地球,並且秘密化身成各個歷史人物……"


  編劇聽罷,不由為之一大怔:"妖,你條橋咪仲複撚雜過我九倍?"但表面不動聲色,呆了兩三秒之後,甚至隨即用力一拍大腿,肉麻地大叫起來:"好橋!實在太好橋嘞!我敢話呢條橋一定work一定buy!老板你係得o既!"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包無歧視的地鐵

  繁忙時間,一列地鐵列車駛進了擠滿候車乘客的月台。

  擴音器中傳出廣播:"歡迎,歡迎各位乘搭本公司最新推出的’包無歧視’地鐵列車,為配合本公司最新的反歧視政策規定,請各位乘客盡量合作。本班車第一節車廂為母乳餵哺專用車廂,第二節為長者專用車廂,第三節為殘疾人士專用車廂,第四節為大陸自由行人士專用車廂,第五節為同性戀者專用車廂,第六節為外籍旅客專用車廂,第七節為攜帶大型樂器者專用車廂,只有餘下第八節第九節才為正常人……不,應是所有人士適用的專用車廂,"

  月台上的候車乘客登時發出一陣鼓噪,因為他們當中大部份都不屬於上述各式人士,而餘下的兩節車廂,根本就不足以疏導他們。

  這時,擴音器中忽然傳來蘇錦樑的聲音:"搭唔到呢班車o既乘客,請耐心再多等一班車……"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一堆都幾爛的爛gag

楊采妮搽香水(估一市井俚語)  答案:睬你有味(采妮有味)

哈利波特退學(估一四字成語)  答案:不學無術(巫術)

胃出血(估一甘草女演員名字)  答案:惠英紅(胃應紅)

出街食飯食唔曬,又唔想浪費,
應該點?(估另一甘草女演員名字)答案:鮑起靜(包起淨)
註:此條並非筆者原創

人體哪一部位最多毛?      答案:腳,因為足智多謀(足至多毛)

哪一位親戚是最難了解的?    答案:姑丈,因為孤掌(姑丈)難鳴(明)

捉棋最後一步(估一港鐵站名)  答案:將軍澳(將軍,噢!)

警花(估一港鐵站名)      答案:荔景(麗警)

去廁所之前要做的事(估港鐵站名)答案:樂富(落褲)

完全失敗(估港鐵站名)     答案:荃灣(全wang

哪一個地方是最不歡迎尼姑的?  答案:迪士尼樂園(敵視尼樂園)

拚命隆胸(估一七言詩句)    答案:語(乳)不驚人死不休

哪一種海鮮是天生殘廢的?    答案:龍(聾)蝦

有乜周係最多人中意玩的?    答案:黃金周

發明火牛的人          答案:田單(請參閱中國歷史)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午夜削萍果

  據說在午夜時份,當你獨自一個人,對著鏡子,拿刀削萍果的時候,萍果皮千萬不可削斷,否則便會在鏡子裏看到……

  不知天高地厚,貪玩好事的玲玲決定一試。

  翌日,她回到學校,同學們紛紛搶著問:"怎麼?你昨晚究竟見到什麼了?"

  只見玲玲沒精打彩地拿出自己那部iphone手機,道:"還好說呢,原來一切都是騙人的!我削了大半夜,根本什麼也看不到!"


  眾人看那手機,只見那手機外皮赫然已被削得刀痕斑駁,大家互相對望一眼,終於忍不住齊齊吐出一大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