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

臥底片與時俱進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邊緣人」引來哄動,成為經典,繼後更有「龍虎風雲」一片將同樣題材發揮極致,警匪臥底片似乎已成港片中一個「金漆招牌」題材。到了九十年代,不必多說,我們又有了同樣經典,甚至引來荷李活大導演垂青翻拍的「無間道」。結果,「無間道」亦繼「邊緣人」之後,成為了新世代對臥底的另一代名詞。當然在這廿多年間,其實仍陸續有不少製作人對這題材不斷青睞,包括「無間道」大導演劉偉強當年原來也拍過一部「新邊緣人」,只是成績有點差強人意。此外,令人留有較深印象者,還有「棄卒」、「知法犯法」等等。

  一向擅拍警匪槍戰片的林超賢導演,繼「證人」大獲豐收之後,去年亦不惜對這個題材「翻炒」一番,以原班人馬再下一城,拍出一部「線人」。上次的「證人」,頗有點出乎意料地把張家輝推上了影帝寶座──出乎意料的意思只是,大概在影片製作之初,全體人員包括張家輝自己可能也對此有點始料不及?然除張家輝以外,好幾位演員在該片中的表現亦相當受人注目,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另一男主角謝霆鋒。謝霆鋒在片中一新型象,演出一名性格暴烈,辦案不顧後果的辣手幹探,的確令觀眾眼前一亮,帶來極不一樣的觀感。遺憾只是,效果到底不如張家輝所飾的冷酷獨眼殺手那般「搶戲」,終教他與影帝殊榮擦身而過。但憑著這一次原班人馬再度合作,卻來上一個角色「對調」(由張演出警探,謝演一個剛從牢獄獲釋出來的積犯、警方線人),總算給謝霆鋒帶來一次「補償」,讓他成功一嘗影帝滋味。

  可惜,縱觀這部「線人」的整體成績,似乎在在都稍遜於前作,有些叫人失望,尤其是對這類「臥底片」有所期待,不免會拿本片跟以往幾部經典來作一比較的觀眾而言。關於這類片的劇情故事方面,大抵已不必在這兒多作縷述了,資深的觀眾們想必不難看頭知尾──雖云,觀眾或者不見得會在乎結局有何特別,只著重過程是否精采,但即使抱持著這個最低標準,看罷本片只怕也不會得到太大滿足。然本片有兩點跟以往臥底片稍有不同的地方,卻不可不提:第一,今次「線人」中的臥底角色本身並非警探身份;第二,影片的視點,亦從過往一味側重於臥底角色的描寫,改為在篇幅上嘗試同時兼顧到那在背後一直負責對臥底進行牽線操控過程的警探描寫。在這兩點上面,我認為本來確實有很多足以大大發揮,讓製作人從以往多部臥底片框框中突破出來的空間。就只可惜,製作人一個可能是志不在此,也另有可能是根本兼顧不及,頓令影片看來頗為流於平庸一般,而略略欠缺了一點兒新意和神采。

  固然,編劇雖然似乎有意在牽線警探角色,以及警探與線人的關係描寫上多加著墨,這方面的創新努力值得嘉許,唯效果卻是未見深入,有點未如人意。我想,如在這方面多花上一點心思,例如在兩人之間由起初的猜疑、互相利用,如何慢慢發展至互相同情、信任等曲折微妙的心理活動再多加鋪陳一番,出來的效果或將更有一份濃烈的戲劇張力,也將更易帶起觀眾的共鳴,倒勝於花費篇幅去刻劃與主要情節不太相關也不太動人的那段張家輝與前妻間的感情。

  想當然地,本來就身為積犯的非警探臥底角色,跟警探臥底角色兩者之間在心態上,應該有很大的顯著分別。如後者基於身份有礙,在執行臥底任務期間,對於被迫作出種種犯法行為,顯然將有一番更大的心理掙扎與矛盾壓力;相比下來前者則大概輕鬆得多;其次,兩者在執行任務的出發點上(如在本片所見,謝霆鋒的角色當臥底的最終目的,便純是為了賺取大筆線人費,以替家人還清貴利),以及任務完成後所將要面臨的出路問題上也可能存在頗大差異,如後者完成任務後,多半便可獲得升級待遇;而前者所最終能獲得的,大概便只有一筆線人費,加上下半生見不得光的悲慘逃亡生涯……只要設身處地想像一下,身為前者的角色,在執行起任務之時,心理上該必不可免地會帶來更多的衝擊、猶豫,甚至極有可能在中途因受不住壓力或者經不起利益上的諸般誘惑,而產生出反悔變節的念頭。

  經典之一的「邊緣人」之所以成其經典,我想其最大原因就在於在臥底的微細轉折心理活動上刻畫得相當細膩到位:寫到艾迪飾演的主角阿潮,由起初的一個渾渾噩噩,對人生並無太大目標的青年警察,到成為臥底後漸漸受罪惡所薰陶而流露出人性陰暗面,過程中他甚至終於把持不定,公報私仇,結果受警方革職放棄,幾乎淪為真正罪犯,到他最後幡然回悟之時,可惜卻已陷進悲慘的不歸之路……

  附帶一提,關於本片結尾,那場悍匪打劫公屋住戶的設計,今日我們看起來,或許會覺得未免有點「小兒科」之感,一點算不上什麼「大茶飯」──至少比起阿潮之前打劫情敵錶行,甚至還有點「小巫見大巫」。然而我推想一切是基於要把最後劇情一步步鋪排至阿潮被憤怒的屋村居民不分青紅皂白圍捕打死的目的,編劇才得不作此安排的吧。又,對於其中那場,警察到場後因控制不了混亂場面,竟然被逼要用鐵鎖將公屋出口大門鐵閘鎖上,把憤怒居民關在裏面的情節,在人權高漲的今日看來亦似乎頗為不可思議,難以想像。筆者當年因有幸成為憑本片榮獲金馬編劇獎的編劇前輩張鍵先生的學生,曾天真地以此向他提出過質疑求問,結果便得到張先生輕描淡寫而斬釘截鐵的一句回答,就是在編寫劇本之前,他已作過一番資料搜集,證實此事例曾真實發生過。筆者不避見笑無知之嫌,今日重提此事,別無他意,不過只為帶出一個簡單訊息:就是觀眾在看不同年代的電影的時候,原來也須要因應時代背景不同而在理解角度上作出一番適當調整配合的。

  相比起來,「龍虎風雲」裏周潤發飾演的高秋,所面臨的心理困局就比較簡單,他在最後陷於進退兩難,無法自決的矛盾境地之中,主要還是由於對所要拘捕的罪犯產生了一份惺惺相惜的兄弟義氣情誼,「良心」受責──要讓這戲劇效果更令人信服和接受,編劇自然得在事前努力鋪排飾演大賊的李修賢角色是如何有情有義──再加上不斷遭到居心陰險的上司張耀揚所趕絕逼害,多少亦教他看不見出路。同理,對這一點心態描寫,若以今日社會的觀眾日趨功利現實,「義氣漸成兒戲」的道德水平觀之,不知道又是否已顯得有點不易理解,甚或可望不可及之感?

  不妨再拿「線人」跟「證人」比較一下,明顯可見,後者在劇情枝葉上、細節上的鋪排堆砌,都比前者來得豐富可觀,合理信服,更加不要說到動作場面上的銳意經營──在這方面,相信除筆者之外,很多觀眾都是對林導演有相當期待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