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讓人無心追看下去的“無心法師”

  這部久仰其名的,據稱在網上吸引點擊率怎樣厲害的內地火紅網劇終於讓TVB給購回來播映了,個人本來也十分期待。怎奈在看過頭三集之後,簡直大失所望,而且完全讓我喪失了再追看下去的所有興趣!

一、頭三集劇情頗覺沉悶,至少可謂先聲毫不奪人。──作為一部以玄幻、靈異為題材的電視劇,筆者自然期望可以在劇中,至少是在首幾集的劇中,看到一些能滿足要求的離奇古怪(如衛斯理小說)或者極盡刺激恐怖,引人入勝的情節(如鬼吹燈、盜墓筆記等等)。然而,很可惜,在首兩集中,製作人似乎並未刻意把重點放在這方面,以至僅只出現一段既不刺激恐怖,亦不新鮮吸引的收服邪靈情節。說起這兩集中的井中邪靈,即長髮女鬼,我相信在任何觀眾眼中看來都不會不感熟悉,感到這跟日本的貞子女鬼未免有頗大的相襲痕跡。而最大的一點致命傷,我認為是,未能給觀眾留出一個吸引他們追看下去的大懸念。

二、男女主角的出場鋪排簡直可說平平無奇,不見特色,從而無從讓觀眾留下較深刻印象。對此,我認為,編創對於男女主角的某些特點設計,如男主角乃具不死之身的離奇獨特身份等,應及早向觀眾透露出多少端倪,以營造出一份懸念。反而,編創人員看起來似乎更傾向於把整個劇當作青春偶像劇式處理,如一直著力刻意地讓那位飾演無心法師的年輕帥氣男主角不停向觀眾賣帥、賣萌,甚至是賣其對女主角的一份近乎傻憨的痴情可愛等等。而可惜那位飾演“月牙”的女主角演員,看起來不論在長相外型上或是性格造型上也不見得有太特別突出之處。

再說到那位飾演民國軍閥司令官顧玄武,據云演技備受讚賞注目的男配角演員,坦白說,個人對其那種近乎誇張式的喜劇演繹方法實在不敢恭維,而且恕我也不大能欣賞感受到其所著力表現出來的一份喜感。這位演員究竟是否受了周星馳的相當啟發影響,筆者實在不得而知,筆者只知道這年頭即使連周星馳自己亦早已“日薄西山”矣。

  若純以故事的吸引力、題材的新意,以及劇本的設計上比較,筆者倒認為,另有兩齣同產於內地的網劇:“靈魂擺渡人”、“暗黑者”顯然都比本劇更加優勝。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元秋的“黐線論”

  民建聯的蔣麗芸日前在立法會會議上提出的“最易患有精神病的人是精神科醫生,因為他們聽精神病人講得太多,自己都會‘黐埋線’”言論,立即惹來不同醫學團體群起抨擊為歧視,不恰當。對此,個人淺見是,評為“不恰當”絕對沒問題,因其言論應可以視為“在未經有任何確切證據事實支持下的信口開河的主觀武斷臆測”,唯若評為“歧視了精神病人或精神科醫生”則似乎有些不大恰當,未免是有些濫用了“歧視”定義之嫌。之不過,社會上或會有種意見認為,只要一旦使用了如“黐線”一詞去形容精神病人,便已涉及歧視,但個人對於這種意見實在不敢苟同。

  根據個人粗淺理解,在法律上對“歧視”一詞的定義,主要的重點應在於,因為被歧視者的某種特殊屬性,例如性別、種族、年齡、性取向、以至家庭崗位等等而被作出的不同差別對待。在這一點上,個人實在並不認為,蔣議員是次的言論有造成這種那麼大的實質性的影響。或者,試以相等語理作一舉例,如果有人提出“醫護人員往往是最易感染病菌的,只因為他們常常接觸帶菌病人”,請問這又是否有問題?你固然可提出種種事實根據、科學數據去反駁這觀點,卻似乎不能以此便輕易抬出“歧視”這塊招牌來。又或者,有人提出,從事某種職業的人往往易於患上某種疾病,是否又即牽涉歧視?例如指出職業司機,甚或某些在工作崗位上需要經常坐著工作的從業員往往易於患上痔瘡,或坐骨神經痛等毛病,是否又會帶來同樣的問題?

  更何況,眾所周知的一個事實是,精神病目前確已成為大都市中一種頗普遍流行的疾病,加以今日社會,人們天天都在呼籲大眾不應歧視精神病患者,並且不遺餘力向大眾灌輸一種觀念,即患上精神病一點也不應覺得羞恥,以此鼓勵一旦懷疑自己有此癥狀的市民,千萬不要諱疾忌醫,而應及早求診,既然如此,指出某種職業從業員往往易於患上精神病,試問又何來觸動了這些人的神經?只除非是這些人自己的先天觀念不正確,自己下了某種價值判斷,認為患上精神病是可恥的一件事情。

  最後想說的一點是,由這次事件足可反映出香港人現時普遍表現出的神經過敏,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日常社會上的種種的戾氣現象之上,以至以我所觀察今日的香港人,無可置疑的一點是,戾氣的確是越來越重,只要一遇一點點的不滿,事無大小.便即會作出諸多神經過敏式的反彈。

  又,是否只因為是次的放言者是民建聯的“元秋”,所以才會惹來這麼強烈的反響,固然也是難以被證實,不得而知的一件事。無論如何,筆者只是就事論事,對於蔣議員在是次發言中引用此比喻是否得宜,一切則無妨可另作他論了。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從”網絡挑機”一抒淺見

  近期TVB出現一個名為“網絡挑機”的頗有意思的節目,節目形式是嘗試開放電視平台,邀請一些在網絡上專門製作短片的年輕人,好讓他們能透過電視熒幕,向廣大電視觀眾展示其作品創意,而其中並加插一個環節,是特別讓這群年輕人直接與電視台高層對話,以藉此抒發他們對本地現存的,幾乎唯一主宰了大氣電波的商業大台製作的意見。筆者雖然只偶然能看過其中兩三集,已覺意念頗為不俗。

  在是日播出的最末一集,筆者看到了那些年輕人們如何向電視台高層婉轉表達出其對電視台製作方針的若干不滿,例如TVB一向所製作劇集是如何過份“計算正確”,又是如何基於現行廣播條例而不得不作出種種自我設限,以致往往犧牲窒礙了創意的現象等等。我認為,這不僅止是表達了年輕觀眾們的心聲,更且是表達了如筆者這等老餅觀眾的不滿心聲。而在節目中,那好幾位接見年輕網絡創作人的電視高層人員,當然表現出了廣泛接納意見的開放態度,其中有位余小姐更直承他們這一代的人已老了,亟需等待交棒予新一代。唯現場的年輕製作人們卻同時婉轉表達,根本無意加入TVB這機構任職,理由之一是:“如果我對朋友說,自己加入了TVB,負責創作‘愛回家’,將是很不‘夠型’的一件事”(大意)。我認為,這似乎正正道出了問題癥結所在。

  而這其中似乎亦表達出了一個幾乎是永恆的矛盾現象:年輕人為急於改造社會,往往不得不逼於無奈而投入於建制中,然而一旦投入於建制,亦會多少無可奈何地被融入其中,以至竟與原來初衷越走越遠。

  又,TVB雖然透過這節目表面上作出這番“廣納民意”的民主姿態,但試想想,其高層人員是否僅會因此而改變其一貫的節目製作方針?所謂”意見接受,態度照舊”,筆者有理由相信,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由此,我希望能向年輕人帶出一個事實:要導致任何理想中的改變,都往往並非一蹴而就之事,而往往需要一段頗長時間的等待演化過程──這不論在政治變革上如是,或個人思想、習慣上的改變如是,既然如此,試問我們又怎能期望這個電視台能在短時間內,一朝一夕徹底改弦更張,變成一個完全符合年輕人口味,甚或符合多年來早已厭倦了其一貫製作模式的老牌觀眾所期望的電視台?對一個電視台的寄望如是,對待一整個社會的政制,以至思想上的變革,我們似乎亦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