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月滿軒尼詩”的灣仔風情

  自小家住在港島中上環,除了毗鄰的西營盤之外,足跡最常到的便是灣仔區,因之感情也特別來得深厚(童年時,閒時常常默默跟隨姐姐沿著堅尼地道自半山閒步而往灣仔--全程約個多小時--至今真的十分懷念那段跟姐姐相處的有限日子)。灣仔,誠如很多人所說,是新舊交溶的一個地區,的確,在香港很少地區能如灣仔那樣,可以在短短幾條街道之中,同時呈現出多種儼如分工精細的,有趣不同的面貌風情:

  現今灣仔北會展一帶,可算灣仔最年輕、最摩登的一個新地段,那兒矗立著眾多新式高層商業大廈,白天雖然展現活力,但一到晚上,則人跡罕至,猶如中環一樣;而從灣仔北折向南,經過了告士打道,便是謝斐道與駱克道。駱克道前段,自分域街、盧押道伸延至柯布連道地段,是知名的酒吧街(在本地夜生活輝煌的七八十年代,還曾存在不少的所謂”魚蛋檔”、夜總會,但今日已盡成陳蹟,隨著柯布連道的”翡翠城”,及杜老誌道的”新杜老誌夜總會”結業,彷彿已標誌著本地夜生活時代的一個終結),夜夜燈紅酒綠,林立的酒吧門前或站或坐,總會聚著不少衣著打扮妖冶性感的菲籍、東南亞籍酒吧女郎,招徠的目標顧客都是各式西洋人士(包括本土的、外來的水兵及遊客)。特別是每逢周五周六,情況更形”墟冚”猶如嘉年華,比起蘭桂坊亦不遑多讓,不但酒吧門前行人道上總會擠滿了洋人顧客,那些洋漢洋娃有時喝到半high,更會興之所至在馬路上橫衝亂撞,令經過的司機避之則吉。

  然而只要一過了柯布連道,自此直至鵝頸橋一帶,風貌便截然不同。那兒日間全是建材店的天下,不管你要買的是磁磚、燈飾、廁板馬桶,簡直應有盡有,但到了夜間,則成為港式食肆的天下,相信每個老香港,都會記得馬師道舊日大牌檔的熱鬧風光,盡管大牌檔今日已完全被遷移”上鋪”,那兒的招牌名菜”避風塘炒蟹”至今仍被保留下來,收錄刊登於來港遊客的指南之上。

  沿駱克道再向南,便是軒尼詩道。軒尼詩一名,本源自一位昔日港督名字,但後來隨著某名牌洋酒以此為名,並加以大恣宣傳之後,彷彿亦為此三字平添上了一份貴氣。而這條軒尼詩道,彷彿就成為灣仔新舊交接的一條無形分界線(相信岸西的電影”月滿軒尼詩”特意選擇以此入片名,不無情意結所在)。只因一過了軒尼詩道,向南便是莊士敦道(百多年歷史的電車在此行駛)、灣仔道,然後是皇后大道東,在大道東前段被稱為”大佛口”地段的這兒,存在的多半都是舊式唐樓、建築(除了新近建起的”太古廣場三期等建築”)。經典的”藍屋”、”洪聖古廟”、”舊灣仔街市”、”舊郵政局”,便都位於皇后大道東,而知名的”喜帖街”(利東街)、”玩具街”(太原街)亦位於此區。而再越過大道東向南,則已屬半山,應屬中產階級所居的堅尼地道地段。

  ”月滿軒尼詩”中的主角張學友,曾透過對白,說自己不喜歡跨過軒尼詩道,因為自己”不喜歡那邊”,片中所見,他自己應是居於大道東一帶老區的;而女主角湯唯,則在位於駱克道,舅父所經營的一家建材店中任職。兩人”定情”於軒尼詩道的”檀島咖啡店”。一個屬電器鋪”太子”,一個屬建材店親戚的”太子女”,本來就不存在任何階級懸殊,到後來終成眷屬,亦算理所當然。

  其實除了以上大街之外,灣仔有不少橫街窄巷也是頗見特色的--上述的太原街、利東街便是一例,便如較罕為人知的廈門街、愛群道、日善街、麥加力歌街(街名相當”撟口”)、船街、聯發街、交加街、石水渠街、蘭杜街、太和街、晏頓街、萬茂台、星街、聖佛蘭士街、永豐街、機利臣街、李節街、大王東街、春園街、汕頭街、茂羅街、巴路士街、克街、活道、德仁街等等,俱是筆者以往”捐窿捐罅”到過的地方。當然最少不了的,還有”修頓球場”。

  除”月滿軒尼詩”之外,記憶中有若干年前阮世生的”神經俠侶”也曾以灣仔風光溶入電影之中。可惜兩片之中,都沒有把上述的橫街窄巷攝入鏡頭,當然很明白作為一部故事片,實在沒必要把影片拍成一部全方位的”地方志”,但對於我這類對灣仔頗有感情的”老餅”觀眾而言,未免是略為失望了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