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筆友

  因為家庭環境的緣故,自小沒有培養出什麼特別嗜好,以至童年求學時代,生活形式相當枯燥單調,一天到晚只能與書本、文具相伴,卻由此除了養出了一個胡思亂想,發白日夢的習慣外,也養出了一個頗為異類的專好收集各類筆桿的習慣。當然,習慣至今也只成習慣,自問還遠沒有到達真正收藏家的專精程度,所收藏的,僅屬非常普通的品類,而且僅限於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原子筆、鉛筆,儼然已屬半個筆痴了。

  小時候家境貧窮,用不起貴價文具,所用鉛筆,多為國貨中的次品,甚至就連國貨中的名牌”中華牌”也不常用得起--記得當年的售價也約售二三角錢一支,一盒十二支裝便約賣二至三元多。而那時的這二三元,對於清貧的我來說,雖還不至於奢侈,卻已可算一筆不小負擔(記得那時每天乘車上學車資只需數角,在學校用一頓午膳,只花費二元多,因此這二三元已可足夠一天的花費)。

  而那時候,很慚愧可笑地,經常羨慕身邊的富裕同學們能用上”來路貨”的文具,在鉛筆方面,當時最流行的”來路”名牌大概便是美國的”Venus Velvet”(鮮黃色筆桿,筆頂筆帽上有一淺藍圈圈,而筆身上的商標亦是以略帶反光的鮮藍字體標刻的,外型相當美觀,當年售價約為五角一支),此外便是德國的”施德樓”(當時主要生產的是繪圖鉛筆,這種筆款至今仍存在,筆身呈深藍,筆頂部份是黑色的,不設擦膠與筆帽,上標示著鉛筆的軟硬類別(HB度)。以上這兩種來路貨,在當時的售價,對我而言,自然可算作奢侈了--雖然後期我也漸漸用得起前者,但”施德樓Staedtler”卻是照樣用不起。其中,最曾受我羨慕的,是同學曾用過的一套筆身分紅白藍三色,刻有”American Standard”字樣的鉛筆--後來我曾有幸擁有過一套,才發現筆芯太硬,並不大符合個人的書寫喜好。

  等到自己經濟能力稍有改善時,才開始較常用國產名牌”中華牌”,猶記得這牌子的鉛筆,可分幾類,一是HB值6151的,最常見的筆身紅黑相間,附有淺紅色橡膠的,和筆身黃黑相間,不設橡膠的,另一種是個人較為喜用的,HB值6051,附有橡膠的,筆身作鮮紅、深紅、淺藍、淺綠、淺黃各種不同純色的。除此之外,那時最流行的國產名牌,還有”青年牌”(筆身分作紅、橙、藍、綠,上有小圈圈飾紋,HB值715的,附白色橡膠的)和”長城牌”(筆身作淺黃)。時至今日,後二者相信已很難再在坊間文具店找到了。只有”中華牌”歷久不衰,據說那是因為毛澤東當年曾大力推崇生產的原故。

  後來,一度流行使用一些免刨自動鉛筆,即可替換筆芯那種,但筆者從來不大樂用,原因是筆芯太過脆弱易折,更換起來又不方便,而且書寫起來流暢度總覺遠不及原來的基本鉛筆。

  原子筆方面,用的主要是日本斑馬牌--這牌子至今仍用成習慣。唯當年所用的,多是售價最廉宜的,附有淺藍色小筆筒,不透明筆身成暗灰色的那種(有段日子為茶餐廳侍廳十分常用),直至後來才漸漸轉用上較為昂貴的,筆身呈透明,至今仍售三元一支的那種主流款式。說真的,這類型的原子筆,並不太耐用,不但筆墨易呈乾涸,放久了經常出現不出墨情況,書寫起來亦不太順暢,不是出墨不順,便是偶然出現漏墨。無奈數十年來已用成習慣,習慣了它的筆墨顏色,及筆劃的幼細度。

  當年流行的,另有一種”碧牌BIC”,出起墨來墨漬一般較深較粗較濃,雖然寫起來較為流暢,但幼細度明顯稍遜。也有不少筆商刻意模仿斑馬牌透明筆身的筆款,不過大多書寫效果明顯不及斑馬牌。

  至於墨水筆與鋼筆,那年代已較為少用。因要常常注入墨水,極不方便,而且售價也太昂貴了。

  時至今日,各種鉛筆、原子筆的款式已呈多種多樣,千奇百怪,推陳出新,可惜隨著電腦及各種電子產品普及,筆的功用,已相形變得越來越次要了。相信在可見的未來,它總會面臨一次被逐漸淘汰的命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