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歷史片潮流

  從網上得悉,由黃奕、杜宇航主演,邱禮濤導演的“競雄女俠秋瑾”將於下周上映。而除此以外,接踵而來還有成龍聯同眾星合演,成龍、張黎(國內名編導)合導的“辛亥革命”。很明顯,兩片俱是配合著辛亥革命百周年而拍攝推出的。別的不說,光看陣容、格局與噱頭,相信自是後者稍勝一籌。

  看來近幾年,真是這類大堆頭歷史片的天下,前幾年有吳宇森的”赤壁”、陳可辛的”投名狀”,繼之有慶賀國慶的“建國大業”,今年則有原班人馬製作,配合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推出的“建黨偉業”(同樣採用“數星星”、“明星走過場”的手法,為影片增加看點,吸引普羅觀眾進場)。而雖不算正宗歷史片,卻也與歷史多有沾邊者,還有本地製作的“十月圍城”、“葉問”等。

  據資料顯示,邱禮濤所拍的“競”片,大抵也將採用“十月圍城”、“葉問”等片的形式,也就是將相關歷史盡可能加以戲劇包裝、商業包裝,包裝成一部動作電影,這一來對於普羅觀眾來說,雖然或可收“較易入口”之效,唯真實感相信必會打了一定折扣,與“十月圍城”及“葉問”的情況稍有不同。兩片俱是借歷史為題另行發揮的所謂“演義”式功夫動作片(很像徐克當年拍的“黃飛鴻”系列,寫及黃飛鴻先後經歷八國聯軍、義和團等歷史場景,更曾與孫中山有一面之緣),其微妙處在於兩片的主角,在“十月圍城”只是一群虛構人物(一群曾為保護孫中山免受行刺,出過死力的無名英雄義士),而“葉問”就更像黃飛鴻,是一個虛與實之間,不屬“嚴肅主流歷史範疇”(原諒我暫用上這樣一個不大確當的名詞)中的人物──雖然史上真有其人,但原來事蹟肯定經過一定程度誇大、美化的包裝,可供影片製作人在從中作出一番自由發揮的空間。不像“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二片,言必有據,史必有稽(雖然也有論者指出過其中的若干漏洞與失實之處),相信不論製作人或觀眾都很難接受當中出現與原來史實有太大偏離的處理設計。

  然而秋瑾卻是一個“嚴肅主流歷史範疇”中的人物,而且太有名了。在一般人們心目中,對她熟悉敬仰的程度,大抵也不亞於國父孫中山。所以,要拍這樣一個人物,難免會帶著一定的包袱,情況等如拍“孫中山傳”,如果把孫中山的角色、事蹟寫得太過離經叛道,誇張失實,必會得不償失。不過,個人相信這還只算是一個不太重要的小問題。像“黃飛鴻”、“十月圍城”、“葉問”,只要影片拍得夠內容充實,言之有物,而又豐富精采的話,我相信作為普羅觀眾也不會太介懷的。

  記憶中,港片製作人製作此類演義式側寫歷史題材,除了”黃飛鴻”系列之外,較令人印象深刻者,還有多年前麥當雄、黎大煒的”歲月風雲”上下集(講述廣為人知的上海清幫大亨杜月笙事蹟,但在片中將人名避諱為”陸月生”)、”一九四九劫後英雄傳”(講述國民黨老軍當年在調景嶺落地生根事蹟)等,可觀性都頗為不俗。至於正寫歷史的,則有冼杞然的”西楚霸王”、羅啟銳、張婉婷的”宋家皇朝”,亦屬較重要的作品(尤以後者口碑較佳,值得一看)。

  恕筆者唯一有點戒心的,是邱禮濤這個名字。觀其前科,此君雖然一向擅拍本地各種商業類型、cult片,問題是,筆者從來不覺其影片中有太特別的個人風格,大膽說句,是近乎所謂“工匠”式的導演。這從他的處女作“中環英雄”、成名作“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以至後來略見“洗底”意味,一度也成話題作的“等候董建華發落”、“性工作者十日談”、“我不賣身只賣子宮”等可見端倪。這些影片除了後二者之外,筆者都有看過,觀感只是一般。“中環英雄”是連摸索期也未進入的處女作,可以不論。“八仙飯店”是本地知名cult片,由頭到尾販賣血腥、核突、變態、犯罪,除以此來取悅觀眾之外,恕我看不出有何內在的影片意涵。至於“等候董建華發落”,似乎頗見誠意,唯影片的若干風格,似乎頗多借鏡於許鞍華的“千言萬語”之處,有若干細節更好比如出一轍,這就不免令人觀感稍有保留。至於其他比較有名的,如“陰陽路”系列,幾乎可以“爛片”形容亦不為過,而近期稍見成績突出者,算是“同門”一片,唯此片其實也脫不出一般黑社會片框框,反不如莊文強的“飛沙風中轉”來得一新耳目,出格可喜。因此,要處理這樣一個題材,若換成由徐克,或李仁港、陳德森,甚至是洪金寶、劉偉強、郭子健導演,相信都必比他更為適合,也更會令人期待。或云,以上所舉都屬慣拍大成本製作導演,但郭子健不也曾以小成本拍出一部讓人叫好的”打擂台”來?


  據知“競”片,是以“葉問前傳”原班人馬再度合作的,這部“葉問前傳”個人也沒看過,唯單看片名已未免予人有跟風投機“食水尾”之感,稍有風骨,也有點級數的製作人相信不屑為之。在這個商業社會中,說到風骨二字,可能有人覺得我未免太也迂腐酸儒?與其跟風拍“葉問”小見其成,我倒更為佩服那些另闢蹊徑,拍出“蔡李佛”的製作人,雖然本片成績據說讓人不堪卒睹。唯即使“葉問前傳”真能為老板賺了一筆,這也該是小導演賴以成名出位的手段──小導演無名無姓,為求爭取生存空間,為求“開飯”只好向現實、商業低頭(就像爾冬陞“色情男女”中張國榮所飾的小導演,即使淪為拍三級色情片導演也只好在所不計)這點無可厚非,但以邱禮濤今日在影壇已獲如此知名度與地位,試問又何須”淪落”至此?

  再看“競”片的幕前陣容,黃奕飾演秋瑾,坦白說筆者無太大意見,畢竟她也是本地觀眾頗為熟悉的第二代“小燕子”,至少有一定號召與噱頭。說起黃奕的外型,筆者總會不知不覺聯想起粵片時代中的馮寶寶,可能兩人都屬顴骨突顯的方臉,之間頗有若干形神相似之處。馮寶寶早年不是曾慣演過女扮男裝,英姿颯爽的角色如“小白龍”、“楊門女將”中的楊文廣嗎?據說史實中的秋瑾亦一向愛穿男裝示人,只不知前衛的藝術論者們又可會從中窺探出一些什麼同性戀的情意結?

  男角方面,分別選用杜宇航與鄭嘉穎,多少令個人稍有失望。坦白說,個人認為前者即使功夫有多到家,至少在外型上不算十分討好,勉強讓他擔大旗,不屬太明智。此君外型,有點像早期的甄子丹,甄子丹早年的外型老實說亦不算太好,畢竟也要歷經十多二十年,才能隨著歲月浸淫,滄桑加添,才奠定在今日觀眾心中的“地上最強”,首席功夫巨星型象。至於鄭嘉穎,外型俊俏無話可說,但看慣了他演的太多本地電視劇,電視與電影畢竟是兩個不同“世界”,根據過往經驗,一般能從電視走紅到電影圈的演員,例必要經歷一條很長的路,即使當紅如“福祿壽”、林峰、黃宗澤等相信也不例外。

  又,據說本片將有黃秋生客串一角。恕我說句,黃秋生雖為影帝級人馬(說起來還要多得邱導演的“人肉叉燒包”),但過往一直客串過太多爛片了,最“經典”者莫如“老鼠愛上貓”。因此不見得再有太多觀眾會受他號召吸引而進場。

  反觀成龍的“辛亥革命”,其前作“大兵小將”令人觀感不俗──本片其實頗有一賞價值,其中一最大理由是它顛覆了成龍過往電影一貫模式,標誌著成龍已自過往的“滑稽功夫巨星”身份成功轉型為較收斂成熟的“演員”,而且把一個”假托”歷史的揉合戰爭、傳奇題材處理得不錯──不論幕前幕後,陣容鼎盛,幕後是電視劇“走向共和”班底,幕前則有粒粒巨星過場(這裏不作另述,有興趣的可參看附註),在在可說都絕非“競”片可堪比擬的。在商言商,高下立見,毋庸多贅。而據云在片中亦會出現秋瑾角色,先定由章子怡出演,後改為寧靜。

  執筆時已看過“建黨偉業”,之前曾聽說過有人批評本片節奏太快,讓不太熟悉當年民國史實的普羅觀眾未免看得一頭霧水,但其實,凡看這類“嚴肅主流歷史片”都是必須先要備課的,你總不能期望在一部兩小時的電影中能讓你從一個對中國近代史無任何認知的人,變成熟習掌握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吧?尤其民國至建國期間一段近代史實,一向真的非常錯綜複雜,千頭萬緒,除非是專研歷史的人,否則真不易理出一個清楚的頭緒來,其中一大原因是因為相關史料十分繁冗龐雜,加上那時期處於中國國民新舊思潮的激烈交替衝擊之中,背境獨特,而且瞬息多變,加上很多在當時的社會面貌、人民精神面貌,乃至生活思想習慣等,俱與我們現代社會頗相逕庭。更何況,要從商業電影的角度出發,把那十多二十年間的種種史實來龍去脈,以及如走馬燈般過場的無數知名歷史人物,一一濃縮在一部有限篇幅的電影之中,根本就絕非一件易事。如何選材恰當,先已是一個極大的考驗。以此觀之,我認為本片的製作人所下的一番心血功夫已算不俗。

  有人批評,本片一開首為何由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及袁世凱改制的事情講起,質疑那跟建黨有何太大關係?但個人認為,本片製作人大概在一開始,便有意以毛澤東這重要歷史人物、共產黨代表人物作為貫串全片的脈絡人物,此所以才會以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襯托他的出場,繼而一步一步寫及他當時的諸般理想、活動。若不如此,又豈能向普羅觀眾充份交代出當時中國的政治社會形勢?

  周潤發飾的袁世凱剽竊稱帝,與劉德華飾的蔡鍔發動討袁護法等情節,製作人都採用非常簡約篇幅處理,大概也只因為刻意要留給兩位大演員的戲份作若干發揮的考慮,否則還可處理得更加簡約。然而到了後來學生五四運動的部份,卻一反常態,加以較詳實的篇幅交代,就未免引起部份論者相當惹起爭論的一番政治聯想,有人質疑是否是像“讓子彈飛”那樣,是別有寓意寄托,別有解讀的一番處理,個人認為,這也實屬可圈可點,確有所據。像示威學生在衝入趙家樓前,言詞懇切地向駐守樓內士兵曉以大義的場面,就不免令人聯想起六四事件中的若干場景。

  還有一點,足以令人深省反思者,就是當年學生一味情緒激昂,欲揪出在巴黎和會中簽署喪權條約的公使章宗祥而毆之出氣,卻不問在當時國際形勢下,中國的形勢窘迫,終釀成“火燒趙家樓”事件。以古視今,實在不無相當映襯效果。如果當年學生真有那麼不滿廿一條,為何不像義和拳民那般,逕直衝擊日本領事館,卻只敢把氣出在自家同胞身上?一個當時現實是,即使能把章宗祥揪出來打死了,又能改變政治現實麼?由此便可見出中國人一貫在處理這些問題上的若干慣性思維徵結。

  再如片中所見,胡適與辜鴻銘在北京大學展開的一場新舊文化的學術之爭,亦非常發人深省地帶出一個至今仍為人爭論不休,尚無一時結論的問題:究竟中國應師法外國,徹底揚棄本土文化,還是應該自傳統文化中思想發展溯源,以為救國之道?想來在民國當時,也必是一個百家爭鳴時代,各種各樣的思潮,各有千秋,亦各有其理,莫衷一是,有的主張師法日本,有的師法英美,而共產黨則從俄國十月革命看出了未來中國、世界的新希望(實在令人遺憾,為何當時的中國人卻沒有從英美民主政治中早早看出了新希望所在?或者說,縱有,卻始終沒能植根於國人心中?若然如此,則今日人們又何須如此孜孜不倦,歷盡艱辛地在中國大地上追求民主?)。顯然,在現實中一切政治場合,從來就不曾存在一條真能顛撲不破,能真正折服天下各方人心的“真理”!人人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甚至是各走極端。

  據聞本片開拍之初,有意邀周星馳演出復辟辮帥張勛一角,不知後來因何易角。如今所見,那段張勛入宮力請清朝兒皇帝復出的有趣戲份,也真的很適合讓星爺來演出。

  眾多主要演員,也表現得恰如其份,“明星純走過場”的情況相比起來,倒比“建國大業”為少。在“建國大業”中,巨星如成龍(飾演記者)、章子怡、鞏俐、梁家輝、趙薇、胡軍、劉燁、黃曉明、甄子丹等俱只如曇花一現,連劉德華也僅有幾句對白,戲份不如本片吃重,唯今次明星份量雖看似減弱,但戲份相對加強──真正屬走過場式角色只有張家輝(飾梁啟超)、張震(飾蔣介石)、呂良偉(飾吳佩孚)、胡杏兒(飾袁世凱姬妾,據說只有十一秒戲份,但個人實在看走漏眼)等人。劉燁飾演年輕毛澤東,相當神似。至於周潤發飾的袁世凱,感覺總不及“走向共和”中的孫淳(在“辛亥革命”中,將演出同一角色)形神俱似。

  總體來說,“建黨偉業”仍是有相當可觀之處。無論你對共產黨觀感認識如何,本片至少仍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

  附註:”辛亥革命”演員表:

赵文瑄饰演 孙中山


成龙 饰演 黄 兴

李冰冰 饰演 徐宗汉

孙淳 饰演 袁世凯

房祖名 饰演 张振武

胡歌 饰演 林觉民

余少群 饰演 汪精卫

陈冲 饰演 隆 裕

黄志忠 饰演 司徒美堂

姜武 饰演 黎元洪

宁静 饰演 秋 瑾

梅婷 饰演 陈意映

邢佳栋 饰演 宋教仁

胡 明 饰演 廖仲恺

谢 钢 饰演 唐绍仪

刘子天 饰演 胡汉民

孙敬季 饰演 喻培伦

麦 克 饰演 咸马里

高 斌 饰演 蔡元培

王 往 饰演 陈其美

赵耀东 饰演 章太炎 苏晗烨 饰演 溥 仪

霍 青 饰演 谭人凤

奇 道 饰演 吴兆麟

杜宇航 饰演 熊秉坤

陶泽如 饰演 唐维雍

王子文 饰演 唐曼柔

叶大鹰 饰演 伍廷芳

陈逸恒 饰演 徐世昌

魏宗万 饰演 奕 劻

多布杰 饰演 冯国璋

张志坚 饰演 林 森

南 凯 饰演 金兆龙

佟 骏 饰演 小德张

蒋 婧 饰演 袁姨太甲

王维维 饰演 袁姨太乙

西 蒙 饰演 朱尔典

何 翔 饰演 方声洞

兰昊宇 饰演 林时爽

许 凝 饰演 陈更新

魏小军 饰演 赤十字会队长

秦 旋 饰演 赤十字会队副 贾宏伟 饰演 蒋翊武

张晓林 饰演 铁 良

吕 洋 饰演 良 弼

谭增卫 饰演 溥 伟

Jack 饰演 于贝尔

李东学 饰演 载 沣

刘国华 饰演 清刺客

王 侃 饰演 瑞 澂

许文广 饰演 张鸣岐

左兆河 饰演 郑 坤

王敬峰 饰演 陶启胜

盖吉利 饰演 美代表

马 修 饰演 英代表

参 悟 饰演 德代表

杜路野 饰演 法代表

何 强 饰演 居 正

马 岩 饰演 刘承恩

齐 奎 饰演 袁克定

王璐瑶 饰演 袁姨太丙

[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