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日本影視(一)

  凌晨,又再在電視上看到重播的一部個人多年前很喜愛的日本舊電影”藉著雨點說愛你”。後又試著在網上找些有關本片的評論,發現不少評論都愛拿本片跟另一部日本愛情片”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相比較(大概因為同樣根據小說改編,亦由同一班底製作)。很遺憾,這部片到目前尚無緣一看,但由此也十分好奇,很想多點了解”在”片的故事,然而略略看過故事大綱之後,得知竟然是一個以絕症作其中主要橋段的愛情故事,登時難免打了個突。雖然俗話”橋唔怕舊,最緊要受”,而且”太陽底下無新事”,無奈這種橋段的愛情片,相信每個人自懂事開始,必然已看過了無數:自粵語片時代,到國語台灣文藝片盛行時代,再到”新不了情”、再到近來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等等等等……


  而其中有則評論,卻似乎崇”在”抑”藉”,認為前者在手法上比後者可取,而後者最大的毛病就出在主要橋段顯得矛盾,和難以入信,又認為後者處處充滿了所謂”港式”愛情片元素(大意)。

  這裏大膽引述一段原文以供參考:”男主角身患病症、可愛的天真小童、有緣無份的悽美浪漫、忍痛分手的悲慘,統統都足以感動觀眾的,集多項元素之大成,要不能把觀眾感動是困難的。但論整體故事結構層面,《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明顯技勝一籌,故事穿越兩個時空,那份淒美浪漫來得比本片深厚得多。不過《藉著雨點說愛你》本身也是一部相當不俗的浪漫愛情電影,故事情節細膩浪漫,把握到生活上的細節情趣,但最大的錯誤就在於橋段主線本身,實在太難令人信服,縱然電影是假的,但無故出現一個女子在眼前,這樣就引伸一段淒美故事,令人有點難以接受。但細節的處理出色,亦填補了大綱上如此大的不足,但這算不算一部好電影?就交由觀眾各取所需,自行判斷吧!”(其中提到”無故出現一個女子在眼前”,恕筆者愚拙,實在有點不明所指?若指的是女主角竹內結子”無故”穿越時空,那倒才易於明瞭)

  其實以上所舉元素,不管在很多中外商業片中,都是十分常見不鮮的。尤其”有緣無份”,”忍痛分手”更幾乎已屬任何愛情悲喜劇中的必備元素,皆因這兩者都是愛情中最最令人心酸、心痛的處境,相比起來簡直更甚於生離死別。就連為文者自己也承認”要不能把觀眾感動是困難的”。然而筆者卻不敢苟同,既然無數愛情電影、小說寫的都不離”有緣無份”或”忍痛分手”,為何真正能感動人心,又能傳諸後世,成為經典的,卻不成比例地少?這才是真正牽涉到手法上的秘竅了,同理,那也等如是說,也不能斷言但凡牽涉絕症橋段的愛情片都是老套而乏善足陳一樣(只不過對一般觀眾的吸引力難免會打了折扣罷了)。不寫”有緣無份”、”忍痛分手”,難道應寫一對男女自始至終無驚無險,平平淡淡就走到一起麼?當然也可以那樣寫,但那反而已可算是高手才敢、才能為之的”險中求勝”的偏鋒了。

  由於本人未看過”在”片,這裏實在無法比較。比較有趣的是,那位論者另外又提到三部很多人都看過(包括本人)的港產愛情片,指出三部片跟”藉”片某些地方都有點相似。三部片分別是”星願”、”忘不了”(指的是那童角跟原島大地相似)和”甜蜜蜜”(指的是結局扭橋部份”。後二者的橋段細節,筆者卻已忘得差不多了,卻對”星願”印象特別深刻(因在電視上有緣看過好幾次重播)。所謂相似,其實論者的原意只是,以”藉”片橋段,”本身用來拍部鬼片亦未嘗不可,但用作拍浪漫愛情,這種手法已跟《星願》有所相似”而已。

  然而筆者的個人看法是,若把這個故事拍成一部鬼片,那就未免俗了一點了(”星願”不過是”人鬼情未了”的某種變奏,而”人鬼戀”在過往愛情片中出現的機率,大抵只比”絕症”稍低一點),事實上初看”藉”片的懸疑趣味,就在於編導者在片首已一步步刻意引觀眾入局,讓觀眾不住去猜測背後那個真相,究竟女主角到底是否真是鬼魂?(但影片中有個細節其實早已清楚向觀眾暗示出,答案是否定的--男主角曾趁女主角熟睡時輕輕觸摸她臉頰,感受到女主角是個活生生的人!)既然不是鬼,那有什麼可能一個已死的人能再度出現眼前呢?這就讓觀眾更加急切想知道答案。到最後謎底揭開,原來是一場時空穿梭!不知道有否觀眾會嗤之以鼻,發出”唓”的一聲倒彩?但細想起來,若非如此,還能有什麼更加好的解釋?就這一點而論,筆者覺得,不能說成是橋段不合理或不能令人信服。當然,但凡時空穿梭,多少會牽涉一些至今也不能完美解釋的”邏輯矛盾”悖論的,(相信就連史匹堡的”回到未來”也不能避免此弊)那卻是嚴謹科學理論層次上的問題了。作為一部向觀眾提供幻想空間的娛樂電影,大概就不必深究太多,去吹毛求疵了。雖然筆者對於以下問題也曾頗感糊塗:那麼說起來,我們該怎麼看待女主角在先前八年間跟男主角的那段婚姻生活歷程?那究竟是發生在兩人相戀之先還是之後?這似乎又是編劇刻意把因果錯置過來,以佈成的一個迷陣。如果是先經歷結婚生子,再才重頭回到相戀階段,那倒是一段甚具新意的”奇幻逆緣”了。細心一想,由女主角與男主角在花間浪漫相吻表態,到經歷八年相處,結婚生子,再到女角病死,整段時空似乎有點矛盾地應該重複過一次?這方面,倒是教我不禁又再想起”凶心人”,以及很多關於這種題材的科幻小說。

  而這正是筆者欣賞本片的最大理由。除了感人的愛情元素之外,它還提供了很引人入勝的懸疑趣味,以及思考上的豐富妙趣,最重要是又言之成理。說到男主角的那個怪病,其實也不過是藉此造成”忍痛分手”戲劇效果的一種手段而已,雖然一樣是治不好的,卻並非會死人的絕症,編導也無意拿這點來大作煽情。

  另外,我也覺得,其實在倒敘時空中,少年男女主角校園中那段含蓄的暗戀、初戀情懷才最為浪漫感人,只不知這算不算也是愛情片另一必備元素:一對戀人各自心儀,卻礙於心結硬是不肯向對方首先表白出來。這在戲劇效果上是很好的一著,因為特別能抓緊觀眾的心,叫他們投入,讓他們為男女主角不住地乾著急,急於等待看到那關鍵表白的一幕。於是在本片中,男女主角終於在車站上借著天氣寒冷藉口,巧妙地拖起手的一幕,就特別叫人難忘。

  但凡描寫初戀的一份純憨、稚嫩、迷惑、忐忑、刻骨銘心,往往是最易讓觀眾起共鳴的。大概因為,人人都少不免在年輕時經歷過此一階段,經歷過這番心情,也為此做過不少回想起來會叫人感到臉紅、可笑的傻事蠢事。

  而男主角本已萬般”忍痛分手”,卻又因耐不住對對方的牽掛,終於不顧病情,毅然撲到東京欲見女角一面,結果見是見著了,卻”有緣無份”地誤會她已另有新歡,在雨中黯然離開--以至竟又陰差陽錯,”有緣無份”看不到女主角原來早已看到了他,並正在身後欲追上來……一場浪漫的雨景,不免叫人想起了”假如愛有天意”中同樣以倒敘手法來揭出”扭橋”的另一幕:多年前,男主角裝作邂逅女角,原來曾故意把帶著的雨傘棄掉,藉著一起避雨的機會以接近結識她。

  說到本片的男主角中村獅童,大概不論從哪個角度,都不會有人覺得他長得帥的吧?有人或許會認為,在愛情片中設計這樣一個醜男主角反會較俊男有利,因為能較易令男觀眾投入?對此只有又是那四字:見仁見智。但實在以這個故事的前提本身,即已決定了男主角不大可能是一個俊男。相反,女主角竹內結子雖然不算太亮眼,卻好歹是個標緻美女。兩人的演技都很自然討好,為影片生色不少。其他的配角人物,也同樣表現稱職,包括小男孩、那善良的幼稚園老師、那個終日一副笑臉的醫生,還有那個一直暗戀男角的羞怯的小職員姑娘。

  由”藉”片,不免想到日本影視的創作水準。相信很多人都不會不承認,日本人表現在很多方面的創意都是十分可觀的,尤其表現在漫畫、小說、影視方面最為顯著。過去中外不少作品曾向日本作品取經,甚至”抄襲”的例子早已不勝枚舉,毋庸多贅。別的不提,光說影視作品,就曾對無數港人影響至深,自七十年代的配音片集開始,至九十年代的日劇旋風,再迄二千年初的又一次”日劇復興”(某論者語),端的產生過無數創意令人咋舌,又無法令人忽視的精彩作品。題材多樣化,橋段新穎,手法獨到,趕在時代尖端等等都是最大特色。反觀一度也風靡本地,而明顯受日劇啟蒙的韓劇,不知為何卻獨沽一味,專門只擅長大賣催淚與煽情?也難怪陶才子曾有”喜愛韓劇的人大多頭腦簡單”之言。

  上述提及的所謂”日藝復興”,那位論者是根據二千年初好幾部日劇先後在本地掀起頗大熱潮的現象而提出的,包括”一公升眼淚”、”十四歲媽媽”、”女王的教室”等等,也包括”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劇集版。前二者筆者不耐細看,唯”女王的教室”,以及繼後的”十四歲的教科書”、”電車男”、”最後的朋友”、”生命補時”、”神探伽利略”、”講數阿姐”、”Mr Brain”、”Change”等等筆者都有觀賞,亦發覺觀感不俗,卒令筆者也難禁加入成了半個日劇迷。

  最近看的”螢之光”,感覺那才真的處處充滿了”港式”搞笑趣味,有如在看TVB的劇集,恕大膽說一句,其中有些笑料設計甚至還略嫌”過時”和老套,至於主橋不外又是男女主角不是冤家不聚頭,還逼於無奈同住一屋,一邊鬥氣一邊不知不覺愛上的橋段,說來真更是公式化、了無新意得很(唯一新意或許是又創造出”魚乾女”的一個新名詞?)。或云:”老套你又睇?”答案可能是,日劇橋段便再老套,在細節上總會帶給人相當新鮮感,再加上從中可讓人稍增認識一點”隔了一層”的日本文化,因此對我而言,看日劇多少是會有點得著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