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電影"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終於抽空看了陳果導演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作為一個只著重看故事的受眾,首先的感覺和問題是,為什麼不能一次過把整個故事的上下集都濃縮地拍出來?反而花了約兩小時的篇幅只去交代上集的未完故事,而卻沒有標明只是上集?這對一心進戲院只為把故事看個端倪的觀眾而言,可能會有點欠公平與欠卻交代。事實上,對於欠缺耐性的個人來說,本片中段的有些篇幅確是有點拖得太長,也有點不必要,例如在茶餐廳中,各人分別拿刀懲誡那個姦屍犯那段。而另一方面,記憶中小說中有些頗有趣的細節,電影中卻又似乎沒有交代出來,如主角在小巴椅背發現那些耐人尋味的帶暗示性的懸疑圖案……看來,還未看過原著下集的讀者觀眾們,還須耐心等待電影下集的上映,才能得到一個圓滿的交代。

  不過儘管如此,電影在忠於原著的前提下,畢竟還算拍出了小說中的一點神髓和趣味。這年頭,能找到這樣一個既商業又有創意的劇本故事來拍成電影,實在已不太容易。

  在電影編劇而言,改編別人原著從來都不是易於討好的事,誠如陳導演在某次接受電台訪問中言及,看過原著的小說粉絲們,會認為小說本身已寫得那麼精采,作為電影改編的編導,根本就不須要改動什麼;但如果一板一眼,只跟足原著照拍,沒加入新的東西,又會有另一部份觀眾覺得沒有新意。如去年內地名製作人于正改編金庸的"笑傲江湖",就曾將東方不敗的角色,以及這角色與主角令狐沖的關係來上一個大顛覆,結果也惹來頗兩極化的評價。

  個人一點愚見認為,這當中的把握分寸有幾分關鍵需取決於原著是什麼類型故事,例如是以情節先行,還是人物先行的故事。如"紅VAN",我認為就屬於情節先行的故事,這類故事首要就該充份圓滿地展現和照顧劇情,而非如本片那樣,因為看似要有心充份展現更豐富立體的角色性格,而花費上不必要的篇幅──只除非人物性格與劇情是有著一份很有機緊密的結合。以上述"笑傲江湖"為例,將東方不敗角色來上一大顛覆,無可避免亦將把原著情節予以大幅改動,某程度上打亂了原著肌理。坦白說,對於陳導演"十年磨劍"後,剛拍過的改編李碧華小說的恐怖片"迷離夜"其中"驚蟄"那一節短片,並沒太大驚喜,原因可能就在於那故事根本很難讓編導有太大發揮。與今次感覺相反的是,我認為在那個相對較簡單而平淡的小故事中,編導反而更應著力於人物角色的塑造堆砌上(如"餃子"一片就做得不錯,不過當然,可能由於"驚蟄"篇幅所限,是一大限制)。然而,在該短片中,陳導反而花去相當篇幅堆砌出一些刻意製造恐怖,而效果又強差人意的視覺奇觀(如人頭飛入火鍋中,有如"死神來了"的刁鑽古怪死法),端的有點怪怪。

  以類型而論,過往在本地小說電影中,科幻驚慄作品不是沒有出現過(如本片中一句對白"香港邊有科幻?"可能只道出部份現實),只不過真正取得成功者確實寥寥可數。但正因如此,這片園地才更值得開拓,對於作者、製作人們為此付出的努力才更值得鼓勵。所以,本片絕對值得支持。

  至於,有些觀眾把片中某些對白解讀為政治諷喻,甚至認為片中的大埔,可解讀作整個香港的隱喻縮影,我認為這都只不過是源自"迷離夜"中"梁震鷹"的一點延續調侃而已,未可太予認真深究,強作解人。當然,也不排除原作者Mr. Pizza有可能真的寄托了某種這樣的寓意,但就算是,一切何妨亦只付諸一粲,當作一點政治幽默好了。其實,整部小說或電影,我以為最堪玩味和具代表意義者,倒是成功刻劃出了現代香港人的好幾種典型性格,和那些活靈活現的港味對白。近年的港片,似乎又從鐘擺一極擺回了另一極,一度牽起了回歸本土的小陽春,這的確是個可喜現象,這許多年,吸納了外地片諸多養份,也是時候該好好融會貫通,做回自己了──當然,今日這個自己,已非七八十年代的那個自己可比擬了。


  最後,也順帶說說選角吧,幾位主角如林雪、徐天佑、黃又南、任達華、李燦森、文詠珊、惠英紅,甚至李尚正、卓韻芝,那兩個面目可憎的配角古惑仔、那個被火燒死的"毒男"等,都選得很好,而且都演活了角色──只不記得,惠英紅那"神婆"角色是否原著所無?如是的話,這角色也算為故事生色了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