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武俠文化--致那個美好的年代

  一向都很喜歡讀作家附錄在作品後的後記,因為藉此可以一窺作家創作的一點點心路歷程──不過,其中寫得較特別有趣的似乎不多。

  喬靖夫"武道狂之詩"卷十三"武當之戰"的後記中,就曾提到作者起這個卷名的源由:因為當年無線電視播出的一套武俠電視劇"陸小鳳武當之戰"實在烙印太深。作者並提到:"那是一個武俠劇集主宰大眾娛樂的時代,‘武當之戰’的結局播出那夜,也是我童年一個深刻回憶……倒是非常記得正好有大群親朋戚友同在一屋聚會,結果大家快快吃完晚飯就甚麼都不做,全體圍著電視看結局……這樣的時代,以後大概不會有了。"所以,作者因緣際會之下,"索性決定用了"這名字,"作為對那個美好年代的致敬"。不記得由該書哪一卷開始,每卷結尾的宣傳扉頁上更會以大字刊錄一兩句經典武俠電視劇流行歌詞,其致敬情懷已相當明顯。

  這裏,必須補充一下,那年代的武俠劇集之所以能那麼風靡一時,有很重要的一個背景因素在同時起著作用:那同時也是一個武俠小說文化由蓬勃而走向巔峰極盛的年代。可以說,整個武俠小說文化,勃興於六十年代,而璀璨於七十年代,再荼靡於九十年代的。至今猶為人津津樂道的諸多武俠名家,其創作生命無一不是在這三十年間達到旺盛巔峰之境。不要說武俠影視作品及副產品(如武俠劇主題歌曲等)讓很多人如痴如醉,便是這些東西的源頭:武俠小說本身,當年之受熱捧歡迎的程度,我相信是今日很多年輕一代都可能無法想像的。不管是販夫走卒,或是部份知識份子,很多時都會以武俠小說作為一種重要消閒讀物,以至形成一股大眾潮流。

  今日回頭略觀之,究竟是甚麼原因可令到有那麼大的一群受眾為這種武俠文化入迷?我們或可歸結於那年代的人普遍沒有太多種類的娛樂消遣方式,至少沒有手機,沒有互聯網絡可上等等之故。然而,這似乎解釋不了,為何其他受歡迎的類型小說並未有像武俠小說形成同樣的那麼大熱的一股風潮?原因之一,我想是,武俠小說,比起其他類型小說,有著一種本質上的特殊浪漫吸引力,以及某種對社會人文的獨特關懷。舉例如愛情流行小說,男男女女,風花雪月,卿卿我我,固然是每個人內心中永恆渴望追求著的一種浪漫,然而那畢竟都屬太個人主義,太困於象牙塔內的浪漫。但武俠小說中的浪漫精神,卻每每是較為外延性與利他的,如常常強調要鋤強扶弱,除暴安良,維護正義等等。再加上很重要的一點,愛情小說裏的浪漫故事情節,可以發生於任何年代與地域,唯獨武俠小說,可是與我們的歷史、文化、國民民族性深相連結,血肉相連的。所以它除了為讀者提供消閒娛樂趣味之外,亦兼為我們補充了中國普及文化知識教科書的一定功用。而且,說的雖是假托古代人古代事,往往可以以古寓今,甚至因時制宜地寄托種種現代人的思想感情進去,靈活多變自由。


  或可以說,這股武俠文化,已幾乎薰陶了本地一整代人。而稍後於我們這一代的本地人,我大膽說句,可能就只受一股"無厘頭"喜劇胡鬧文化所薰染,以至養成了今日普遍所謂"hea"的風氣。至少,在武俠世界裏,hea是絕對沒有出路的,因為那只有被殺、被毀滅、被唾棄的結果。此所以,在那個七八十年代,根本沒有hea這個名詞的存在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