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魚與熊掌

  近日聽得有位曾在美國讀書生活過一段日子,八十後的小伙子批評說道,感到在美國生活久了的人,比起香港人來說,總顯得有點懶洋洋,不思進取,全無大志,並謂自己決不甘心變成像他們那樣的人,決不接受這種生活態度。相反地,他覺得在香港生活,始終較為充實與多姿多采,最要緊的是,有機會拚搏云云。

  我覺得,這其實不過是拿兩地生活文化的不同極端現象來比較才得出來的結論罷了。雖然我自己並未在外國生活過,但對於外國人,特別是歐美西方人士對待生活跟香港人大相逕庭的態度從來聽得不少,例如他們從不會願意花太多時間在工作謀生上,縱使生活簡樸清貧,甚或領取救濟金不去工作,也寧願多抽一點時間來享受生活--有些說法是,他們每天還會花上數小時來午睡、吃飯、泡酒吧,無所事事,所以外國的店鋪幾乎很早就會關門。當然,即使這是實情,我認為也並無太大不妥,世上任何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態度的自由,縱使我們並不認同,也只能加以尊重。

  我們一般香港人大概只不過是早已習慣了急促得透不過氣的生活節奏,以及金錢物質代表一切,”冇錢冇命”的價值取向,故此才會看不過眼外國人的這種生活,甚至帶上一種有點近乎藐視不屑的眼光。殊不知道,我們這種營營役役,每天幾乎要讓謀生搵食佔據滿了的生活,雖然看似充實,卻是要以精神上的不健康、失去靈性,和生活素質的犧牲來付上抵押代價的。誠如陶傑所言:”一切追求快的時代,有效率,但無情。當人把自己的靈魂,典當給速度的時候,也付出了人性的代價……”,對於這個問題,社會上近年早已開始有人注意到,所以才有社會人士倡議提出有關”最高工時”的設立。

  當然,社會風氣形成已久,不易改變,而且對於在最底層生活的香港人來說,香港高企的生活指數,艱苦的現實生活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實在逼得人除了重視眼前物質之外,不得不捨棄忽視了很多別的東西。即使是解決了基本溫飽的人,也隨時要抱著一種”積穀防飢”、”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來過活,所以一得空還是要拚命鑽營拚搏,更遑論那些一心向上爬,決以脫貧入富為生存唯一目標的種種人。可悲可憐也可笑的是,這樣一來就導致了今日在香港、內地普遍出現種種畸怪社會現象,也直接造成很多人瀕臨精神失常的問題。誠然,近日我越來越開始覺得,香港人漸漸已進入一種近乎整體精神失常的狀態,走在街頭上我們隨時可見到人們躁狂不安、橫蠻自私、傲慢無禮的諸般表現,這種現象甚至已開始帶進了議事會堂,並在好幾次社會抗爭事件中,在很多示威抗爭者身上一一呈現出來。我想,這些便都是代價了。

  不妨認真反省一下,我們目前習慣了的,每天花十數小時工作搵食,一旦稍有空閒便急不及待要以各種方式--飯局、唱K、打機、賭馬、上網,或甚至是炒樓炒股,多幹幾份兼職來填塞餘下時間的生活,是否真的那麼充實?不妨又設想一下,假如這是我們人生中的最後一天,我們是否願意這樣來消磨度過?這是我近日從電台”一分鐘閱讀”節目得來的領悟:幹任何事情,我們不妨都以”第一次”和”最後一次”的兩種心態來面對,如此便可帶動我們的積極性……

  歸根究柢,這還是個魚與熊掌式的老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