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情迷筲箕灣

  在“老花鏡”系列中,曾寫及過中上環(“桃花依舊在,只是朱顏改──我住中環的日子”),也寫及過灣仔(“月滿軒尼詩的灣仔風情”),一直以來,也很想寫寫筲箕灣這個地區,寫寫個人對它的一番感覺,只因自己年輕時曾在這裏居住過一段日子,也度過了一段頗為難忘歲月,更重要的是,曾經留給我一位已逝世的至親一份寶貴回憶與思念。

  大家知道,筲箕灣在開埠早年本是一個漁民聚居的小漁港,當然那時代筆者還未出世,就算出世了也根本從無機會踏足此區。筆者初踏足這個地區,數來已是八十年代的事。那時的筲箕灣早已發展得頗為興旺,雖然如此,卻又是旺中帶靜,讓人感覺相當舒服。還有,那年代香港四處早已積極興建了不少大型公共屋邨──尤以毗鄰筲箕灣,一山之隔的柴灣為例,就是一個公共屋邨林立的地區──但唯獨在筲箕灣,卻只殘留了愛秩序灣對開一帶山頭的木屋區,公共屋邨卻遲遲未見落成(當時唯一存在的公共屋邨大概只有“明華大廈”,直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當局才開始把愛秩序灣的大片木屋區山頭剷平,改建成今日的耀東邨,後來更在沿海一帶愛秩序灣填海建設出今日的愛秩序邨)。說起愛秩序灣這個地名,也真頗為特別──其實在筲箕灣西灣河一帶,還有若干地方名、街名都是頗為特別的,比如亞公岩、教堂街、工廠街、聖十字徑、淺水碼頭村等。而那時,商場文化還只方興未艾,加上筲箕灣大概因為地方太少,樓宇太舊,像今天隨處可見的大型現代商場簡直不見存在──可能因在西灣河與鰂魚涌交界早已有了太古城中心的落成。而且不但商場闕如,就連非住宅的純工商業大廈,存在此區的相信數目也不出二十幢。而即使時至今日兩大屋邨早已落成,筲箕灣也始終予人一種屬“環頭環尾”、偏僻一隅的感覺,然而這卻倍讓它增添了一股較為寧靜祥和,有如“邊陲小鎮”般的獨特魅力。

  說起街道,當年的筲箕灣只有兩條主要大路,即來回線,也是電車及巴士行走的筲箕灣道,以及單程往西方向的西灣河街(因此在這兒只要辨清來回方向,基本上不易迷路)。後來隨著東區走廊的興建落成,才逐漸有了沿海道路的配套設施。而在兩路沿線,幾乎清一色都是舊式樓宇,其中不可不提是當時號稱全港密度最高,每層單位最為眾多的私人樓宇“太安樓”(英文字母可由A直排至S、T,已不記得還有否U、V等)。猶記得那時在太安樓底層,是一舊式密集商場,那裏面幾乎什麼樣類型的商店都可找到。而在面向今日鯉景灣的方向,還分別設有一個加油站,和今已遷拆多時,全區唯一的戲院金明戲院(那年代已相當殘舊)。說起鯉景灣,當年還是一片荒地,今日不但建起了幾座豪宅,還發展成為一片餐廳食肆林立,跟中環蘇豪區也不遑多讓的優閒美食區,端的予人一份滄海桑田之慨。

  太安樓歷史之久,大概可從鄰近街道都是以“太”字為首命名可以想見。然而此外,在筲箕灣中部也有好幾條以“海”字為首命名的小街道(海寧、海富、海晏)。這些橫街基本上人流甚少,住宅也不太密集,只除了太安街和成安街顯得最為繁盛擠迫。猶記當年,個人曾在家人資助下在海晏街開設一文具精品小店,結果因籌劃未足與經營不善,不出數月便即慘淡結業收場。此外,個人此前也曾獨居於西灣河及南安街的“劏房”。直至如今,筆者也始終覺得,只要不嫌地點略為偏僻,筲箕灣還是港島云云各區之中,可算一個十分難得的旺中帶靜,而較少種種環境民生問題,較為平民化,又很適合居住的地區。

  除了獨特可喜的環境之外,想來人也是讓個人對此區種下了深厚一份回憶與感情的主因,只因我最敬愛的亡姊夫婦曾於太安樓經營過小型補習社,生平好友一家亦原居於明華大廈。那年代,在此兩地流連,與亡姊夫婦及好友共聚的日子至今猶讓我刻骨銘心。今日,雖然前者已亡逝,後者亦早已遷離,每到此兩地,仍不免唏噓滿懷。然而想到個人只是一個庸碌平凡的時光過客,區區一份渺小的個人感觸思念,在這十多二十年的歲月河流中其實又算得了什麼?

  說到明華大廈,今日仍未清拆,前幾座據云是屬最早期的最簡單原始的方形屋邨設計的形式,只有六七層高,沒有電梯:每一層中間設一筆直的通風走廊,兩邊便是各個單位,走廊兩端各設欄河──那年代,個人便常與友人在此憑欄“煲煙”無無聊聊直聊上數個小時。而在明華大廈下方東大街與金華街(電車總站)交界處,有一家老式茶餐廳,亦是我們一起留下不少腳毛的聚腳處。由於多年未經過此地,已不知此茶餐廳是否仍在營業。說起東大街,此街雖名大街,但從早到晚,兩旁經常泊滿汽車,其實窄得可以。在街的中段,卻有一座小小的天后廟,那年代廟後的斜坡小徑上還經營了好幾家專賣魚蛋粉麵的大牌檔──今日大概早已一一上鋪──這些檔主,大抵都跟香港仔一帶的同類經營者一樣,有著潮州漁民的淵源,所做的魚蛋粉麵逐漸都成為本區傳統美食。

  電車總站所在的金華街,可算是一條街市街,整條街兩旁都是販賣各式肉食蔬菜的商店及牌檔,如很多街市地點一樣,在日間十分繁忙喧鬧,只在夜後卻是人跡杳然。而毗鄰的工廠街,則是筲箕灣通往柴灣的柴灣道必經道路之一。記得那年代,有家“楚留香酒樓”曾開設在此,據說名伶新馬師曾也曾佔有相當股份──只不知商業登記樓名之初,有否向已故的古龍小說版權持有者付上版權費?又記得在愛秩序街與南安街交界,曾開設有一家頗大型的電子遊戲機鋪──個人也在此奉獻了若干金錢與光陰。由工廠街轉出愛秩序街,便是通往柴灣的“長命斜”柴灣道,雖算不上全港島區最斜(全港島最斜的車路,除了半山舊山頂道、干德道與己連拿利交界一段之外,應數北角區的繼園街),卻是有名的斜路之一,因為是出過很多交通意外的有名交通黑點。

  當年也曾在柴灣區工作過一段時間,感覺此區始終由於屋邨和工廠太密集,除了人流較多之外,品流也略較複雜,而且地勢遠較筲箕灣更偏僻,又由於除小西灣一帶是臨海之外,其他地區均被山勢圍繞,一般顯得較為侷促。

  最後要介紹筲箕灣區內幾個好去處。若要駕車載同朋友共餐,享受一個悠閒晚上,而又不想往中環蘇豪區人擠人湊熱鬧的話,鯉景灣是個不錯選擇。比起蘇豪區,這兒的環境我相信絕對開揚得多,舒適得多,且還有海景襯托(因此地往昔為西灣河碼頭,今早已廢置清拆),不但如此,在蘇豪區想隨意把汽車泊下,相信頗令人頭痛,唯在這兒卻有寛闊足夠的泊車空間,當然如果怕把車泊在路邊會被“抄牌”,鄰近亦有充足的停車場可供選擇。

  此外在鯉景灣“食街”後面,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建築物,那就是香港電影資料館。很多人雖然知道有這樣一座館,卻不知道地址原來就在這裏。也難怪,這個選址也實在難找一點。在這兒,除了每天有專題舊電影放映之外,還有很多有趣的舊電影資料存放,是每個電影迷不可不到此一遊之地。

  而在亞公岩道尾,連接通往杏花邨的東區走廊支路起點之處,便是海防博物館。如果駕車要往這個地方,千萬要小心一點,因為稍不留神便會錯過了這博物館的閘門口,而一旦錯過了,則大抵要被逼全程駛上東區走廊,直抵杏花邨或柴灣迴旋處才有機會兜回原路。在這兒有豐富的香港戰前的軍事用品及設施展覽,如果是軍事迷,或有興趣研究老香港歷史的朋友,相信到此一遊必有多少得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