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造王者》



  三色台繼“回到三國”之後的黃金檔,緊接推出的是這齣“造王者”。近期網上有些有趣報道,指“回到三國”一劇與先前九點半檔期播完的“護花危情”在配角角色分派中出現了不少的重疊,以至讓觀眾產生一點混淆與厭倦感覺,亦反映出三色台似有點配角演員不足的問題云云。筆者事後也曾頗無聊地比對過兩劇之中出現過的,比較熟悉而又叫得出名字的配角演員,果然發現重疊的演員竟至少共有七八位之多,包括李國麟、曾偉權、簡慕華、蔣志光、羅樂林、李綺雯、李成昌等,加上其他叫不出名字的演員,大概應不止此數。想來這也只不過是某種巧合罷了,以大台旗下藝員之眾多,比起對台來說,已不可同日而語。(在此可舉一個年份頗久遠的更有趣的例子,想當年亞視在拍攝“滿清十三皇朝”一劇時,簡直就連在同一劇中分別飾演十二位滿清皇帝的主角演員,都要有所重疊呢)

  而三色台這次推出的“造王者”,更離奇的是,連劇中主角竟也是跟之前的另一古裝歷史劇“盛世仁傑”重疊的──同樣是黎耀祥和鄭則仕!

  劇集出街至今未及一周,因個人好奇及職業關係,首播之日即已留意收看。第一個印象感覺是,此劇風格看來不易取悅於年輕觀眾,至於師奶觀眾,大膽推測可能只能取悅一半半──只對於我這類老餅而又好中國歷史的觀眾而言,可能才會看得較有趣味。首先,劇集故事選取的是南宋末年,一段不太為人熟知的宮闈歷史作背景,其中也述及中國傳統官場中的諸多明爭暗鬥。對於後者的情節,相信稍為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們,都會覺得耳熟能詳,只因在中國歷朝歷代,這類故事可說早已是層出不窮,發生過N次。其中較著名和慘烈的例子,便如在“明朝那些事兒”一書中有過詳盡描寫的,明朝嘉靖萬曆年代間由眾位輔臣及其黨羽之間引發過的連串互相傾軋,鬥個你死我活的故事,而當中亦偶與皇族中的儲位之爭拉上過千絲萬縷關係。

  所謂“造王者”,所指的大概是歷史上無數把一己性命、權勢、政治前途都押送、依附在皇族不同成員身上的權臣的簡稱。在中國歷史上,像這類的人物簡直多於牛毛,屢見不鮮,可說是中國特殊封建專制制度下的產物,他們為此,曾參予了一場又一場代價極為慘烈的政治賭博,成功者為王為侯,失敗者身死族滅,但饒是如此,歷來還是有一批又一批的後來者不斷前仆後繼,樂此不疲。有人說,中國人是一個賭性甚重的民族,也是一個頗崇尚權謀的民族,於此大概可見一斑。

  曾幾何時,“金枝慾孽”牽起了電視劇一陣古裝宮闈鬥爭題材熱潮;“溏心風暴”則牽起了時裝倫理家族爭產題材熱潮,在編劇傳統理論中,盡力營造角色與角色之間,或是角色與環境之間的鬥爭,都屬不二法門。以上述二例出之,實在頗為不虛。且看這次的“造王者”,又能否以此法門締造出一個奇蹟?唯一擔心的是,要閱讀官場鬥爭,有必要先對箇中文化傳統有一番基本認識,不然可能會對普羅觀眾構成一定的趣味領略上的障礙。

  執筆時,也嘗在夜間追看重播之“巾幗梟雄”這大概可算是“劇神”張華標先生昔日在三色台任職時的成名代表作之一,當年首播,筆者一直有所錯過。此次粗略觀摩重溫,發覺編劇成功訣竅之一可能正是在於無意唱高調的“媚俗”作風之上。當然所謂“媚俗”,非指低俗趣味,只是指出他很能順應、掌握、帶動普羅觀眾的觀劇情緒、口味、接收能力等等,簡單而言就是通俗。這種觀感,可在大師如韋家輝先生早年作品中找到相若影子。當然在角色營造上的功力也是功不可沒的。

  偶然在維基百科參看關於“造王者”一劇資料,發現其中有心人竟列載出本劇情節與真實歷史諸多矛盾之處,讚佩之餘,亦覺得相當不乏趣味性,不妨摘錄如下,以嚮同好:
1.   董昭在宋朝歷史上根本不存在,三國時期倒有個同樣名字的人,所以他是電視劇中虛構的人物。
2.   宋代確有余靖1000-1064),不過他活躍於北宋宋仁宗英宗年間,而不是約200年後的南宋。是一位諫議大夫。
3.   趙貴誠趙貴和不是宋寧宗的親子,只是從遠房宗室收養。
4.   楊次山與趙貴和應是對立,不是處於同一派,反而楊次山與趙貴誠才是一派。
5.   造王者的時空是史彌遠執政時代,按宋史宰輔表,史彌遠自寧宗嘉定二年五月起,以右丞相官職獨相超過二十年,並沒有其他人出任左丞相。
6.   恭淑皇后是宋寧宗時第一個權臣韓侂冑的姪女,早已在慶元六年(1200年)死去。
7.   慧妃在劇中應是正宮皇后,即恭聖皇后
8.   恭聖皇后與楊次山並無血緣關係,恭聖皇后偽稱楊次山之妹。
9.   史彌遠趙貴和對自己不滿,於是從民間「尋訪」到趙貴誠兄弟,刻意把趙貴誠培養成繼位人選,但寧宗至駕崩前並沒有改易趙貴和的繼承人地位,是史彌遠聯合楊次山勸服恭聖皇后偽造遺詔立趙貴誠為皇帝。
10. 楊次山在史實上聯合史彌遠擁立理宗以後,享盡榮華,得到善終。
11. 寧宗時期的權臣史彌遠被刪去。
12. 趙貴誠趙貴和宋寧宗恭淑皇后恭聖皇后楊次山並沒有血緣關係。
13. 趙貴和的地位比趙貴誠高。
14. 第一集是描述宋金戰爭與議和問題,當時主導開禧北伐的權臣韓侂冑被刪去。
15. 第一集的全民大製鐵活動影射中共毛澤東時代的大躍進運動。
16. 孝宗皇后成肅皇后1203年才去世
17. 寧宗父親宋光宗及光宗的李皇后在慶元六年(1200)才去世
18. 余靖和董昭不是造王者,寧宗的造王者是趙汝愚韓侂冑,理宗的造王者就是史彌遠楊次山
19. 余靖之父的大政敵為楊次山,以嘉定三年倒數,當時為韓侂冑執政時期,楊次山並未獲受重用。
20. 開禧北伐時,金國的皇帝為金章宗金章宗的皇子,都是幼年夭折而亡,沒有所謂銀龍太子、銀虎皇子,亦不可能有銀龍太子如此年長的皇子。
21. 金國皇室姓氏為「完顏」,而非劇中所示之「元顏」。
22. 南宋向金人議和,也是指派大臣出使進行,而且靖康之難的經驗在前,絕不可能以皇太子親自前往金國都城進行議和。
23. 第三集的和約,金國的一方的文字是滿文。但其實當時的金國所使用的是女真文,女真文與滿文是兩種不同的文字,彼此沒有關係。
24. 趙貴誠是史彌遠在民間「尋訪」得來並作培養的所謂宗室,並沒有劇中所謂被俘囚禁多年之說。
25. 第三集中,銀虎皇子聲稱蒙古人行刺銀龍太子,實際上當時蒙古對金國皇帝非常尊敬(後來成吉思汗因為早年與衛紹王會面,認為衛紹王儒弱,才改變對金國皇帝的態度)不可能派員行刺金國皇太子。
26. 第三集董昭所說的「共抗蒙古論」,並不符合當時歷史時流。雖然當時蒙古漸漸壯大,但並未達到嚴重威脅金國的地步,但數年以後金宣宗遷都汴京,南宋朝廷斷絕輸送歲幣,真德秀等大臣才提出應當支持並聯合金國的言論。

    最後,以我所知,中國出現行省名稱,是始自元代,但在劇中首幾集卻竟出現”各州各省”、”各省各縣”之台詞,可能亦是其中一個矛盾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