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國產電視劇的強勢


  一直以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國產電視劇的強勢似乎只在於古裝歷史劇和戰爭劇,至於其他劇種,則或因文化差異局限,或因多少仍帶點“土”味和主旋律說教意味,始終很難衝出內地本土市場。近年卻因為種種關係,對國產劇的接觸逐漸多了,才開始驀然有種感覺,國產影視作品,在這些年來無論在質和量上都實在發展得極為蓬勃,堪稱一日千里,突飛猛進,甚至已表現出頗大的一洗土氣,衝出本土的野心意圖。其中有大量的作品,更已在努力吸收外地受歡迎流行劇集元素,積極擺脫傳統的說教土味,傾向於商業性娛樂性掛帥之餘,亦不失一點點本土趣味,顯然正在邁向一個日漸成熟,百花齊放的可喜階段。而反觀我們香港本土電視劇在此競爭日趨銳烈的情況,卻似乎仍顯得有點停滯不前,實在不得不令人暗感憂慮。

  首先,由於現時本地電視劇,早已面臨TVB一台獨大,也只有TVB一台獨家投入製作的發展(亞視早已停產多年)的先天條件局限,導致長久以來,本地電視劇集只剩下了TVB的一種生產代表模式,當然這不是說TVB劇集在這些年來毫無進步,但實話實說是進展得相當局限與緩慢,始終仍在一如既往地牢固的承襲著傳統的成功創作模式,以及狹隘的所謂本土趣味,於是早已開始令觀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觀眾)逐漸生厭以至離棄。

  不妨先舉個例,在國內近期有一齣很受熱捧的搞笑處境劇集“愛情公寓”(據說有頗多情節與笑料均是出於直接硬抄自幾齣經典美國處境喜劇,而這種手法相信對於TVB來說並不陌生),這齣劇集亦完全直接沿襲了美國處境喜劇幾乎每幾句對白便營造出一個笑位的密集作風,幾乎全無冷場,徹底大搞無厘頭誇張胡鬧喜感,甚至幾乎敢於不計所謂“腦殘”,偏偏唯其如此,配以貼近時代的青春都市感包裝,卻成功命中了國內新一代觀眾口味,無論如何,終究至少是取得了輕輕鬆鬆,足以令人捧腹一笑的娛樂至上的效果。相比起來,TVB這些年的處境劇,不管是“畢打自己人”、“同事三分親”、“天天天晴”、“誰家灶頭無煙火”,以至今日的“愛回家”,為何卻總是予人一種懨懨悶悶,一看就想轉台的感覺?想起很多年前,TVB也曾製作過不少此類瘋狂胡鬧式的處境喜劇,如“卡拉屋企”等,但一來始終無法擺脫於傳統的倫理溫情窠臼,加上笑料實在比“愛情公寓”更為腦殘和落伍,所以始終有點看“歡樂今宵”趣劇的感覺。

而在上述這部劇集中,主創人大膽甩開了家庭倫理包袱,只集中於幾個男女主角之間日常生活的趣事上開展,由於抄襲自經典美劇,少不免也承襲了美國處境喜劇中常見的“傻瓜”式笑料──不過,個人認為,傻瓜跟腦殘弱智式笑料之間,還是有點分別的,主要分別在於前者是拿傻瓜角色的愚笨來嘲笑戲謔,後者卻是拿觀眾的愚笨來蒙混過關。本劇中幾位男女主角,對本地觀眾來說雖然或都嫌十分陌生,都是新面孔,但我有信心要是有天放在本地平台播放,一樣會受歡迎的,只因為電視觀眾近年來實在已被本地兩個免費電視台的節目悶得太慌了。

  綜觀這些年來本地電視台引入過的內地劇集,相比於日劇和韓劇,似乎寥寥可數,至今最為人記憶所及者,無非只有「還珠格格」、新舊版的「三國演義」、「鐵齒銅牙紀曉嵐」、「蝸居」、「宮鎖心玉」和張紀中的金庸武俠劇集等等有限幾齣,一個令人注意的現象是,除了「還珠格格」之外,其他似乎一直都沒引起過本地觀眾的太大追捧熱潮。看起來似乎便是電視台買片的負責人也對內地劇對本地觀眾的吸引力信心十分不足,尤其是國內拍得“成行成市”的一些生活小品題材劇、歷史宮闈劇、諜戰劇和戰爭軍旅劇。但問題是,這些題材,往往正是本土劇,甚或日韓劇一向所難以企及,或者很少觸及的。難道負責人認為,本地觀眾吃慣了這麼多年易入口的港、日、韓、美電視快餐,便吃不慣這種道地內地菜了麼?香港普羅電視觀眾做了這麼多年的井底之蛙,是有必要引導他們設法把眼光放遠一點了。撇開成見,其實內地劇一樣可拍得相當精緻和細膩的,好像去年廣受熱評的「甄嬛傳」和「步步驚心」等。(唯一令人吃不消的是,同樣是穿越劇,也同樣是清朝康熙雍正朝代作背景,也同樣是宮闈鬥爭愛情題材,但殊不知在國內以這段同一朝代作背景的穿越宮闈愛情網絡小說,居然原來已自成了不同系統──可參閱維基資料)如果說嫌這些作品節奏太慢,試問韓劇如「大長今」、國劇「還珠格格」節奏何嘗不慢?顯然,只要作品拍得好,主流觀眾是有機會不介意的。更何況,近年的國產劇也不只有這種選擇。

而有一個現象不得不提,是近年國內電視劇,有一種紛紛向網絡小說取材改編之勢,像「蝸居」便正是取材自今已成國內金牌編劇之一的「六六」女士的紅火網絡小說的。網絡上的小說,是一個很大的題材庫,在這個園地平台中,作品雖然不免良莠不齊,但由於國內人才濟濟,有才華有魄力的寫作人藏龍臥虎,只要細心從中披沙瀝金,還是不難發掘到很多佳作的。反觀我們本土,到今日為止,似乎還只有「一路向西」和「那夜凌晨我們坐上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原名太長,不知有沒記錯)兩部作品稍為受到關注。當然,以香港彈丸之地,加上寫作閱讀之風從來不盛,說到這方面人才,自然難望國內項背。

  而因為市場競爭愈趨激烈,影視劇的重口味化自然也屬大勢所趨,如近年TVB和王維基「香港電視」所拍的劇集都曾被批評為越來越重口味。在過往,我們印象中的國產劇似乎是大多保守不堪的,題材也受諸多限制,像我們本土製作人作品若想通過審批,往往「地雷」處處,如鬼怪題材、政治題材、歷史戲說題材、牽涉少數民族題材、宗教題材、被認為有可能引起風氣不良的題材(如把公安、國家幹部描寫成壞人或貪污份子,或牽涉不倫男女關係,或鼓吹犯罪、迷信等等)通通碰不得,但很多時對於國內自己的製作主創人,卻往往相對寬鬆,這情況在近年似乎更加顯見,以至今日有某些國產劇,口味甚至已比本地劇來得更重幾倍。

  筆者更觀察到有種現象是,近來便是國劇中的所謂「主旋律劇」,也陸續開始以全盤娛樂化包裝了,例子如近來看過的青春軍旅劇「麻辣女兵」,和好幾套以描述國共間諜鬥爭題材、抗日題材的劇集。尤其部份情節和靈感,更似乎直接取材、借鑑於外國經典影視作品──似乎,國內的製作人在經歷了那麼長一段歷史條件限制的真空斷層之後,已在加速步伐,決心在最短時間內設法補償追回失去了的那一段時間,不但要超港趕日追韓,還要盡力超英趕美,有如昔日「大煉鋼」那樣。只希望這個春天不會是來得太遲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