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畫時代


  適逢一年一度的動漫展又再開鑼,再加上不久前電視上才剛播完一輯介紹本地漫畫歷年發展流變,以及專訪介紹各位具代表性本地漫畫家的節目:“畫時代”,不禁又勾起了個人對漫畫的一點點感想回憶。

  漫畫,似乎一向都是年輕人專利的恩物,如我等上了年紀的人,即使仍不脫童心,是個老漫迷,多半也不好意思當眾向人承認,固然我行我素者亦大有人在。電視上所見,每年動漫節開幕幾乎都獨佔鱉頭(入場首位)的那位熟口熟面的仁兄,看來就年紀已不太輕。筆者自己,近年久已沒看過漫畫,不過曾幾何時,也曾是半個日本漫畫迷。

  與漫畫初結緣,始自童年時,每年暑假,母親幾乎例必會為我搜羅一堆本地漫畫──記憶中,那大概多半都是二手的──好讓我消磨時光。其中,“老夫子”和“小流氓”,套句電視台記者例用套語:都是“唔少得”的。情節諧趣,角色生動的“老夫子”當然十分喜愛,但印象中那時的“小流氓”卻並不太吸引我,倒是另一本同由黃玉郎所創作的“小傻仙”看得我津津有味。而間中也會夾雜一些如“十三點”之類的女性漫畫,印象自然就較模糊了。

  此後稍長,便一度與漫畫絕了緣。直到多年後,在社會上工作,才透過一些喜愛看漫畫的友人、同事,再次接觸到其時開始百花齊放的香港漫畫,而那亦正正是香港經濟最為起飛,各行各業均十分興旺發達的年代。誠如在“畫時代”節目中提及,那時的漫畫,開始結合了電視、電影的傳媒強勢,並深受後二者的文化影響吸納,甚至不少題材乾脆直接了當向電影借鏡取材,例子如將李小龍的名字、型象直接借入漫畫(另外,筆者好幾年前有緣到電影資料館看過張徹大導演的名作"報仇",居然讓我發現,片中狄龍的型象跟黃玉郎"龍虎門"筆下的主角十分神似!),以及稍後期的“賭神”系列(只不知可有向電影公司買過版權?)等,甚至衍生了專以報道娛樂消息,娛圈動態,封面每每拿電影海報、電影明星肖像來“二次創作”的“玉郎漫畫”。可以說,本地漫畫的輝煌,也是正好配合著本地電影最為蓬勃興旺的一段光輝歲月,相輔相成,互相借力影響、吸取養份,而兩者間的興衰起落階段,又恰恰正好互為對應,彼此見證,大致同步。

那年頭,風靡橫掃無數漫畫迷的,自然是家喻戶曉的“龍虎門”、“中華英雄”了。而正如本地電影開始不斷探索發展,除了武打電影也漸漸發展出多種不同題材類型,本地漫畫也亦步亦趨,紛紛湧現出幾大主流類型的作品,如愛情、鬼怪、搞笑、科幻、黑幫江湖等。這裏要特別提提黑幫江湖漫畫,據我觀察,它可能是直接濫觴自香港電影屢見不鮮的黑幫類型片和英雄片風潮,後來又隨著香港電影在九十年代湧起過的一股三級片風潮,再加上美國和日本的“X級”漫畫所起的啟蒙作用,於是有部份這類漫畫作者,亦開始在作品中赤裸裸大量販賣血腥暴力與色情,不惜以一種最為便捷的官能刺激手法來取悅一般基層讀者(當然,再迎合了一般人對黑社會的若干獵奇,甚至是嚮往的心態,這類漫畫,通常為男性低下勞動階層至愛,很多時我們都可在運輸業從業員的車上找到一兩本這類漫畫)。時至各大類型漫畫已漸次失去市場的今日,我相信此類漫畫始終仍穩佔了相當一部份市場,不可不說是其中一大異數。而說到搞笑類漫畫,作風“騎呢”與“無厘頭”的甘小文作品相信足以成為其中一大代表。

這個時候,日本漫畫似乎已在漸漸抬頭,那是因為日本這個動畫王國,其發展歷程大概比本地來得較早,也較為深遠,以至早已在世界佔據了主流地位,堪與另一軟實力強國美國分庭抗禮。比起美國,香港畢竟與日本文化較近,因此歷來各方面的潮流,不管是服裝、產品設計、流行消費文化、傳媒等等,都曾受和風影響至深,漫畫自然也不例外(如名漫畫家馬榮成就毫不諱言,自己的畫風是深受日本池上遼一等人的影響)。隨著漫畫發行商開始大量引入日本漫畫,本地漫畫開始面臨一場巨大衝擊,其情況亦堪與大量荷李活電影的引入,對本地電影構成的衝擊相若。日本漫畫,以其多元化得叫人瞠目的題材,新鮮銳利的創意,以及畫家精雕細琢的畫工,瞬即搶佔了大部份市場──流風所及,連筆者這個少看漫畫的人,當年都不得不受其“俘擄”。

說起那年代的日本漫畫,相信很多讀者比我遠為熟悉,也比我看的多。我自己比較有印象和喜愛的,現在說起來,只有“流氓俠醫”(作者:史村翔)、“人間交叉點”(弘兼憲史)、“英雄本色”(池上遼一)等等,可說是較多傾向社會現實意義的感人題材。唯稍後楳圖一雄的“漂流教室”,和伊藤潤二的恐怖漫畫也曾一度很吸引我。這當然還只屬日本漫畫云云經典中的“冰山一角”。

自九十年代開始,不論是本地電影,和本地漫畫,似乎都已開始同步踏入一個衰退期。一般論者對此的解釋不外是,這都是源於本土的整體經濟衰退情況也在發生著巨大影響。此外,也有人解釋是,本地市場的生態長期處於不健康所致。我自己是傾向支持後者的。要說是青黃不接,人才匱乏,市場局限等等因素,大抵早在那時已經開始形成。

  時至今天,電影和漫畫,經過十多年的衰退,似乎都在處於一個等待黎明的階段。在“畫時代”中,黃玉郎先生在接受訪問,問及本地漫畫未來出路何在時,曾言及他認為情況也跟香港電影一樣,在於“向北望神州”云云。只不知他的意思,是認為今後本地漫畫的發展希望,應該寄托於跟內地合作,還是全盤殺入內地市場?但如果按後者而論,相信就不容太過樂觀了。以今日本地電影發展情況來看,雖然已有了CEPA的配合,要成功殺入內地市場,也終究要先經歷一番設法融入內地文化的努力和陣痛。根據個人觀感,比起電影,漫畫在本土工業上所佔的地位一向顯得較次,而且再加上內地當局對於文化(特別是書本印刷媒界)產業的政策一般抓得較緊,我相信本土漫畫要成功達至此一目標,還要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也有好大一段障礙需要跨越。如果又一次借鑑於香港電影的經驗,不知道歷史類、武俠類的漫畫會否是一個最容易打通的缺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