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書展與書


  港台的”潮潮Y世代”討論:”書展能否帶動閱讀風氣”的問題。有位席上的八十後嘉賓主持表示”多多少少會有”--固然,”多多少少會有”這答案無論如何一定是對的,問題只在,那”多多少少”到底有多少而已?也有另外的主持反對,理由是”書展像趁墟”、”書展像逛年宵”,以至讓人無法靜心下來揀書買書等。

  其實,書展像趁墟、像逛年宵早已不自今日,幾乎一開辦就是那樣。節目由此引伸討論到時下港人的消費文化等問題。期間引述網友帖子:”大熱天時,香港人怕熱,只好一窩蜂躲進冷氣商場購物”(大意)。誠然,香港的夏天白天氣溫足有三十多度,走在外頭擠逼炎熱的街上,的確殊不好受,難怪香港的商場越建越多,市民也早就變成所謂的”商場動物”,不論是工餘,假日,一家大小簡直別無選擇,只有一見商場便衝進去,即使無意消費購物也可先享受一番冷氣空調。長此下去的話,只怕香港人就會越來越離不開商場,一旦沒了商場,只怕便活不下去?

  一個城市的商場之多寡,大概也多少可作為物慾在那城市的居民心中佔去多大比重的若干指標。而無可否認,在每個商場中,我們能發現得最多的自然都是那些時髦的年輕女性,不論是逛商場的潛在消費群,還是在商場中經營小店的服務員和小老板。如果說城市人離不開商場,那這些時髦年輕女性們的生活,大概約有三分二之多的一部份,早已跟商場連成了一個整體吧?

  然而躲進商場,除了可享受冷氣之外,只怕也不會太好受,只因商場通常都是水洩不通,擠滿了人,正如前述根本像”趁墟”、”逛年宵”。此所以,對那些早已慣於流連商場的市民來說,書展之像”趁墟”、”逛年宵”大抵也不見得是什麼。至於到底是否真的有心來看書、買書,以至是求取知識(如彭志銘所言),大抵也不大重要了。即使看,不等於有心買;買,也不見得有心求知,然而作為參展書商,當然管不得這些,只求人流夠旺,能增加做生意的機會就滿足。此所以說到底,還不過是商業掛帥,既然如此,又怎能怪責那些0靚模乘虛而入,大做生意?再推衍開來的話,賣寫真集,豈非也一樣”多多少少”能推動一點閱讀風氣?--所謂有教無類,說不定有某些朋友在熱買寫真之餘,也由此會多多少少沾染上一點兒閱讀興趣的吧?

  當然,對於那些真正的書痴,天天也根本都是書展,無需刻意等待這幾天才來買書。曾幾何時,筆者也是個書痴,有陣子差不多每一至兩個星期便會逛一次書局,買幾本書--當然,那是限於經濟條件而已,不然應會買得更多更濫。但也像很多人的經驗那樣,買回來的書,總有相當一部份是看不終卷便已長期擱下的,想來也真浪費。漸漸便養成了買書越來越審慎考慮的習慣,以至後來所買的多限於有實用的,罕見難找的工具書,和自問太有興趣,自信能一口氣看完的書。至近年,乾脆連買書也戒絕,閒來只逛圖書館算了。因為終於相信一個道理:好好看完一本書,總比買十本書回來只閒擱在書櫃上來得重要和有意義。人生有限,有些書本即使內容多有價值,但自己既不感興趣,也未曾達到閱讀的水平,又何必勉強自己一定要看?即使勉強,也肯定讀得無趣已極,那又何苦來哉?

  是以早在多年前,我已絕足於書展。除了不想”趁墟”、”逛年宵”之外,也為了根本就從來沒有在書展買回那些能令自己一口氣痛快讀完的書籍的經驗。反而在圖書館,卻常能找到意想之外的驚喜--那份驚喜有時更決非金錢可以買到。

  所以若要問:書展能否真正推動閱讀風氣?其性質猶如在問:在大暑天把市民趕進商場,把他們困在裏面,能否推動消費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