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明朝那些事兒

  用現代化的,生動通俗,以古諷今的筆觸來寫歷史,我自己的經驗是始自閱讀已故柏楊先生的作品”中國人史綱”的(一部我至今仍認為十分適合初學中國歷史者閱讀的讀物)。因此不能確定,當年明月是否受了柏楊先生的一定啟發?

  印象中的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豐富的,幾乎包羅萬有的朝代,幾乎歷朝歷代發生過的歷史事件,都在明朝得到了一個另類翻版式的演繹(大概因為幾千年來歷史的一切都已發展至一個定式,再也變不出多大新意來):如明太祖的屠戮功臣就跟漢高祖的事蹟如出一轍;成祖的靖難之變自然更不消說,是歷代屢見不鮮的皇族間爭權事例--唯一罕見者是竟然取得了長久的成功;及至英宗的土木堡被俘,儼然又有點靖康之變的影子;張居正的變法,亦有如王安石變法另類翻版;至宦官專權,黨爭不斷,亦不過為歷代衰敗的兩種老毛病翻版;再至英宗之殺于謙、崇禎之冤殺袁崇煥,更可視作南宋高宗冤殺岳飛的參照案例--雖則其中細節大大不同。極度專權、屠戮功臣、皇族爭位、宦官為禍、黨爭熾烈、昏君輩出、民變四起、外族入侵、自毀長城……歷史似乎總是如此循環往復。似乎,明朝是總羅了歷朝敗亡的各種因素在內,也是一個公認為皇帝素質之低為歷朝之冠的朝代,怪在如此一個朝代,卻偏能維持了二百多年之久,幾可與被認為是相對地明君多出,如柏老所言,締造出中國歷史最後一個黃金時代,由異族統治的清代存亡年數相比擬--諷刺的是,明朝也正是柏楊認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腐敗的一個朝代。總而言之,相比於各朝歷史,明史似乎是充滿了特別多的說不完的有趣故事,足以讓人徜徉其中,迷而忘返。

  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就為我們細細述說出這二百六十多年間的種種史事,並一一為我們揭出其中很多一向為人忽略誤解的真象,抒發其人種種獨特的歷史見解,誠屬不可多得,無怪在短短數年間已享負盛名,成為熱銷之作。

  然筆者卻有一點個人觀感,覺得作者太好玩文字句式迷陣,總彷彿有種古龍式故弄玄虛的堆砌風格,以至偶然未免玩得近乎沉溺,有點過頭,例如總喜歡刻意把話說得兜兜轉轉,矇矓曖昧,模稜兩可,大有一番”聰明人自會心領”的況味,唯實則都是並無太大意義可言的一番冗言絮語。雖然我知道,在很多人眼中,這正是作者賴以成功的一個最大優點:刻意用上一種”幽默”而口語化,也略帶誇張的通俗筆法,深入淺出地介紹歷史,以求達到盡量吸引對歷史沒有太深入認識、興趣的讀者的目的。但有時,如此句式,是會影響到所描述事情的清晰性和精確性的,我始終認為,應適可而止,有所節制為妙。也許,這只是我個人過於保守傳統的看法吧?不過說到底,這也是瑕不掩瑜的小毛病而已。

  無可否認,讀此書確能讓讀者對歷史大開眼界,從中啟發出相當的一種有別於傳統歷史教科書帶給我們的思考角度,僅此一點,已是一個不小的成就。多加換取思考角度,無可否認也應是研究任何學問的一種最正確態度。

  歷史,history,說到底就是前人的故事。所以喜歡故事的人,想必不會不喜歡歷史。用小說的筆法--尤其是古龍小說的花巧筆法來寫歷史,無疑在起初是會為讀者帶來一定新鮮感和趣味感的,唯久而久之,未免不太耐看,除非我們讀歷史的目的僅為趣味。但如果我們讀歷史的目的,是還想多吸取一些思考空間的話,相信就不會只滿足於那些花巧的文句趣味,而是渴望從作者筆下盡量多看到一些獨到的歷史觀、更多從別處得不到的罕見歷史材料,和歷史事件的分析對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