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金庸和梁羽生的經典情書


  有很多年沒有看“神鵰”了,那是個人翻看次數最少的一部金庸著作,原因之一大概是總覺其情節相比於其他作品來說,略嫌平淡了一點(雖然相信很多讀者,包括少年時的筆者,都曾幻想陶醉過自己是書中主角楊過,既英俊瀟洒,武功高強,又有一個那麼又美貌又純潔又溫柔又痴情又楚楚可憐的小龍女作伴)。當然,眾所周知,“神鵰”在云云金庸作品中一向具有一個很特殊的地位,它是一部通篇都扣緊一個“情”字的“情書”。但說它情節平淡,原因倒並不是因為書中花了較多篇幅在於描寫情愛之上──除了情愛為主之外,它當然實際上也涉及了不少武俠小說的常見橋段──只是因為它看來比起其他金庸作品而言,好像較少了一份最引人入勝的緊張、緊湊的感覺。試舉例如書中寫到楊過長大後離開活死人墓,意外跟陸無雙重遇,先多番戲弄之,及後又千方百計助之躲避李莫愁追殺;以及寫到楊過在跟小龍女在英雄大宴二次分別後,跟金輪國師(舊版為金輪法王)、忽必烈及瀟湘子、尹克西、尼摩星、麻光佐(舊版為馬光佐)一番遇合,似乎就略嫌有點鬆散和拖沓之感。固然明白,作為一部長篇小說,本來是有必要引入眾多的配角角色,和張中有弛的枝節劇情,然看這兩大段寫來,總嫌有點不夠妙趣和奇特。而且以上眾多配角,似乎也跟主要故事脈絡並無太大相關者。由陸無雙,再想到程英、完顏萍、耶律齊、耶律燕、公孫綠蕚等幾個較為主要的配角角色,在設計上到底又有多少必要的功能性可言?

  比較起梁羽生另一部膾炙人口的,同樣以愛情為主線,也差不多創作於同年代(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武俠名著“白髮魔女傳”,似乎也可見出同樣的“弊病”。這兩部書有頗見相映成趣之妙,如男女主角之情同屬所謂姊弟戀,所不同者是一剛一柔恰好互相逆轉,而戀愛的最大障礙同樣來自世俗之不容:在“神鵰”中,楊過、小龍女是師徒關係,在當時幾同亂倫;而在“白髮”中,男主角卓一航則是武當名門正派弟子,與身為綠林女盜頭領的女主角玉羅剎身份懸殊。還有一點就是,大家都知道“神鵰”為“射鵰”續篇,而“白髮魔女傳”同樣上承自“萍蹤”系列的“聯劍風雲錄”(玉羅剎和岳鳴珂分別正是“聯劍”男女主角霍天都、凌慕華之徒)。然而,比起“神鵰”,“白髮”篇幅明顯較短,但書中出現配角人物之多,簡直不遑多讓,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是之故,述及男女主角篇幅還似遠比“神鵰”為少(小說開篇未久,作為“男二號”的角色岳鳴珂,所佔戲份之多甚至竟有凌架於“男一號”的卓一航之上)。

梁羽生這部名著,其實也早讀過不下三數遍,單論情節,似乎更見龐雜,純以個人喜好排行,個人反會將之置在“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書之後,而張丹楓和金世遺的性格魅力,我認為都要比起那壓倒男角的玉羅剎要吸引一點。而二書中的情節,也較“白髮”更為豐富和獨特有趣。

不妨試從兩書首幾回開首部份抒發一下淺見:“神鵰”一開首,便講述李莫愁向江南陸家尋仇,從中帶出陸立鼎夫婦、武三通夫婦、程英、陸無雙、武敦儒武修文兄弟等人物,然後再很快地帶出楊過、郭靖夫婦、郭芙、柯鎮惡、歐陽鋒等人,這其中出場人物有新有舊,可說很快呼應出與前傳的關係脈絡。相反,“白髮”一開篇,佈局有點跟“萍蹤”相像:在前者中,是描述卓一航祖父致仕回鄉,受武當弟子耿紹南護送途中,遇上一來歷不明少年王照希,大家結伴同行之後,引出幾路強盜覬覦王身上奇寶,然後再帶出玉羅剎突然現身,以絕技將群盜驚退壓服,原來王照希原為陝北綠林首領王嘉胤之子,此行乃奉命向玉致送奇寶以求結盟示好,而玉一向痛恨貪官污吏,及欺世盜名名門弟子,竟不由分說就把耿紹南、卓仲廉一行強請上山,既劫去卓行囊存銀,以還之於民,又復將耿等武當弟子大大折辱一番……這跟“萍蹤”楔子結束後的開篇一段頗為類似:述鏢師方某,生平自高自大,不知天外有天,哪知押鏢途中卻遇上深藏不露的少年孟璣,竟誤把對方當作文弱書生,與之結伴同行,殊不知對方身份原為盜黨,竟出手會同盜伙將鏢銀劫走,方某心灰意冷之下,卻遇另一神秘少年故意留下提示,囑之往深山幽谷,喬裝自殺,以引得已成“散花女俠”的雲蕾出手相助。雖然兩篇開首,有同有不同,唯同樣很有傳統章回小說的曲折傳奇味道,都寫得懸念迭生,柳暗花明。不過依個人看法,我還是喜歡後者多一點。

比較起來,似乎“神鵰”的開局倒顯得較為平鋪直敘:只是開宗明義講述一件復仇事件。李莫愁在陸家牆上留下九個血手印,頗令人聯想起“笑傲江湖”中,余滄海在林家福威鏢局留下“出門十步者死” 的橋段。然金翁明顯志在人物角色上的著意經營,和整部書主題上的隱晦寄托:以李莫愁、武三通兩人性格之痴,以及為情所誤的遭遇,毫不費力就點出情愛的主題。尋仇、押鏢,同為武俠小說例牌橋段,單以情節變化而論,梁羽生在小說開篇似乎便開展得比較引人入勝一點。

然而,等到兩書分別進入主要篇幅,也就是所謂“起承轉合”中的“承”那部份(我一向認為,小說中的這一部份是最難寫好的),似乎便有點高下立見了。從這部份開始,“神鵰”的情節漸漸就開始一步步吸引讀者追看下去,反之梁羽生的“白髮”卻開始變得平平無奇,而且大量配角人物(包括歷史人物如魏忠賢、熊廷弼、楊璉、明光宗、明熹宗、福王朱常洵、鄭貴妃、客氏夫人等等)不斷穿插登場,有點讓人看得眼花撩亂,劇情又故意牽扯上明朝歷史上的梃擊、紅丸兩大奇案秘辛,本來也是無可厚非,問題只是,一一寫得有如走馬看花,讓不太熟悉歷史的讀者未免看得有點一頭霧水。愚見認為,梁羽生如果肯稍稍放下點歷史包袱,多多深入一點去寫故事中的江湖恩怨,效果可能更好,在這方面看來,金庸似乎就把分寸拿捏得較好,其小說亦大部份涉及歷史素材,然而從不會喧賓奪主,讓它過度干擾了小說趣味,像“神鵰”一書,就直寫到楊過遇上忽必烈、郭靖夫婦助守襄陽,才將歷史素材引入書中。

  適逢近日電視上正又在重播張國榮、林青霞主演,于仁泰導演、監製的舊作“白髮魔女”二集(後一集掛名導演為胡大為),情況有如在看徐克的“七劍”,差不多已把原著改得體無完膚,更不要說第二集的故事可說全屬無中生有,與原著已全不相涉。這裏光說第一集,除了保留原角色名字,保留男女主角愛情關係,及保留相關的歷史背景之外,基本上已屬於一次全新創作(如加插了魔教,和一個魔教陰陽連體人的反派角色)。不過影片結束時慣性打出的“本片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等字句就未免太也失實與荒謬了,既然明顯是取材自梁羽生同名小說,試問又何來“純屬虛構”之有?神來之筆,倒是找來以演東方不敗再度紅極影壇的林青霞來演繹白髮魔女,而片中所見,白髮魔女能以長得驚人的白髮作武器殺人的場面,竟不免讓觀眾有點在看“貞子”的感覺。

  容我大膽說句,這次細看金庸與梁羽生兩位大師的兩部經典作品,不難找出其中頗多細節上的瑕疵與沙石,可以想見創作一部長篇小說之不易為。當然,其中值得我們後輩借鏡學習的地方,亦有甚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