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電視霸權?


  在任何一個民主社會,人人都自有表達意見的自由,但不代表不必為發表歪理悖論而負責──指的當然不是刑責,而是輿論的譴責。然而在遊行示威漸成風氣的香港,似乎很多人以為凡事只要高調出來搞個什麼大遊行示威,便可為自己一方增加氣勢,甚或是增強自己所支持論述的合理性,從而企圖左右輿論。周六的“新聞透視”節目中,曾以“鬧爆文化”為題,我認為也頗可帶出了上述風氣出現的背後因由,正可能是濫觴於這種“鬧爆文化”的普及。

  是日,亞視職工代表,在老板及高層帶領下,竟然拉大隊遊行到政府總部,還打著“齊關注香港未來”旗號,致信特首要求否決發出新的免費電視牌照。至於在公開信中所提出的幾點理據,筆者在前文早已逐一駁斥過,在此無意再加贅述。故此在我看來,這簡直是公然忽視和違逆大眾利益,違反民心民意的一篇歪理。根據當晚新聞片段,立會議員毛孟靜曾到過現場,發表了與亞視老板王征相反的一番意見,其中有一句提及到,亞視在事件中是“既得利益者”,可以理解,後面的潛台詞,就是質疑亞視搞出這場“大龍鳳”的動機的公正性、合理性。但話說回來,但凡任何遊行示威,多半都是由潛在的既得利益者搞出來的,我的意思是說,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為支持一些損害自己利益、權益的事情而站出來遊行的,舉個例子,如同性戀者想當然會為支持“反對歧視同性戀”而遊行示威,營商老板,資方團體多半會為“反對為工人增設最低工資”而遊行示威等。在民主社會,這雖然並不應被反對或批評,更不是什麼問題,前提只要是,所提出的理據必須要讓人信服,而且即使自己也是所爭取權益的受益者,但並不是唯一受益者,更重要的是,所爭得權益決不是建築在社會大多數別人(公眾)的利益損害之上的。

那就是說,為自己爭取權益決沒有什麼錯,這一點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反對,但問題是,要看享有的權益是否合理,以及是否跟公眾利益有所違背而已。所以,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在提出自己的論述之時,往往不會介意“申報利益”,但卻常會挖空心思,鼓盡如簧之舌,企圖將自己的潛在利益與大眾利益“綑綁”到一起,以求達到“騎劫”民意的目的。

所以,我認為,在這次事件中,亞視絕對是有權為自己發聲的,絕不能因為它是毛議員口中“既得利益者”就自動喪失發言權者。正如在言論自由前提下,大地產商有天亦可跳出來遊行反對“反地產霸權”的一樣。不過,當然,最後公道自在人心。

而筆者最不能接受亞視所提出的一個理據就是,引入競爭將會帶來惡性競爭,甚至會帶來巨大社會問題(好像更甚至用上了“災難”兩字來形容)。如此帶恫嚇的誇張惑眾手段,不是有點似曾相識嗎?對,就是在討論“最低工資”場合中,反對的資方代表常用上的一貫技倆:總是強調不管設立、提高最低工資都只會引來企業倒閉,工人失業,通脹拉高等等各式負面現象。但自從實施最低工資制度後,以上言論早已多少站不住腳,足以證明都只不過是些虛假失實的誇張恫嚇而已。

同理,筆者就看不出“假設將來有新的電視業競爭者,因經營不善倒閉之後”,會為社會帶來什麼了不得的負面影響?難道會讓香港垮台嗎?會讓電視業滅亡嗎?當然,營商者從來都是不會太歡迎競爭的,誰不想成為獨市專營的業內“霸權”、“一哥”(亞視當然做不成“一哥”,但大概仍想保住現存的“二奶”地位)!寫到這裏,就忍不住想到三色台近日的“名媛望族”中出現的,何其相似的劇情了:已有三個老婆的劉松仁還想多娶一個楊怡作四奶,跳出來反對,反應得最強烈的並不是大奶二奶,反而是三奶的江美儀!)

  香港現時,在什麼行業沒有惡性競爭?只看惡性到什麼程度罷了。甲在某鋪位開了一家雲吞麵店,對於乙也在鄰鋪開另一家雲吞麵店,當然不會沒有意見,也不會有好感的,這自然毋需多說。不過,甲卻絕對無權去使用手段來干擾、打壓別人開雲吞麵店跟自己搶生意的。好了,等到有天丙也來開,丁也來開,生意不夠爭了,有人終於做不住而被淘汰,那也只是汰弱留強定律,怨得了誰?市面上,不管任何一個行業,天天都有企業在倒閉的,最明顯是酒樓、食肆,和一些小商鋪,難道我們就因為這原因,而應該在每個行業中都預先規限了競爭者的數目麼?
  
  假如自己先已經營不善,甚至是怠慢顧客之嫌(看看亞視每天要把節目重播幾遍來充塞大氣電波,不就已有些慢客之嫌了?如以食肆作比喻,就好比把隔夜的冷飯殘羹拿來奉客)卻只一味怪責有新競爭者加入來搶你生意,這始終不是一種太讓人接受的正確態度,甚至只是一種可笑的自私和自欺。當然,亞視絕不會承認這一點的,如它提出的收視六四之比,就是企圖印證自己的存在地位。然而我認為,即使所謂六四收視之比是個事實,那也並不能證明什麼的。我認為亞視所以在弱勢下能生存至今,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始終維持提供免費節目,二是不斷有新老板新資金引入,才使它不斷在“輪迴”而已。而第一點顯然是十分重要的,正因為免費節目的提供,才使它長期累積了一小部份的觀眾。而在這小部份觀眾之中,又有多少是真正忠實的觀眾,並非是因為看不慣友台的節目才偶然好奇轉台來姑且看看“你在搞什麼”的觀眾?要證實這點,只要問出一個簡單問題,或者已經足夠說明了:假設有天當兩個電視台提供的節目同時由免費變為收費,請預測有多少觀眾還會付費來選擇收看亞視的節目?

  最令人不解的是,亞視居然還指出讓香港多發幾個免費電視牌照,好像反而是一件將會把社會引向退步的事情?香港地方雖小,畢竟算是個國際城市,至今竟連鄰近地區如深圳、廣州的觀眾可享有至少十多二十個頻道可供選擇的情況也比不上,難道反而是一種進步?這還沒算上只象徵式向觀眾收取一筆便宜費用的收費頻道在內?

  亞視提出的另一論據是,以黎智英在台灣進軍電子傳媒的失敗例子,和引發的連串社會問題,企圖將這歸咎為濫發電視牌照的惡果,把二者劃上等號。這似乎又是同出一源的,在沒有太多事實根據下所作出的恫嚇性假設。不過,這也難怪,以個人觀察,近來社會上有很多人在討論問題時,常常都會用上這種似是而非的舉一化十手法來惑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