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懷舊武俠鬧笑片”貓頭鷹”


  前文談及過內地劇“武林外傳”和“龍門鏢局”的諧謔武俠風格,不期然就想起了這部上映於1981年,自己一直錯過了而又很少人會記得的低成本港產舊片“貓頭鷹”(導演為姜大衛、策劃是曾志偉、演員有姜大衛、曾志偉、衛子雲、徐少強、秦沛、陳星等)。根據資料介紹,在電影中主創人便曾拿古龍、黃鷹極受歡迎的小說主角人物來大事戲謔一番。電影看過,雖然感覺一般,但若干搞笑細節,又真的頗為引人發噱,頗感過癮,不知可否歸入cult片之列?其中但凡無厘頭、專以現代事物、概念套入古裝世界、將流行電影場面拿來惡搞的諸般搞笑胡鬧手法,今日看來,竟似也與上述寧財神作品幾乎如出一轍──相信有份參予片中的,作為港片“無厘頭始祖”的曾志偉多少在此應記一功。

  電影主要橋段顯然取材自“蝙蝠傳奇”中蝙蝠公子一段故事,不過把蝙蝠公子改成了貓頭鷹。影片一開首,便完全奠定了全片胡鬧無厘頭風格,描述貓頭鷹在秘密基地邀請眾多富人賓客,來參加一場拍賣大會,先後拿壯健黑奴,和金髮性感美女來販賣人口,引得男女嘉賓暈其大浪,爭相競投出價。然後神秘的貓頭鷹公子傲然向大家表示,天下間沒有任何自己弄不來拍賣的東西,於是有人提出,想要出價求買皇帝妃子。貓頭鷹一口答應。在這幾場戲中,便先後出現了古代升降機、古代雞尾酒等等設計,尤以前者真教人不覺想起兒時看過的一部有趣的卡通片“聰明笨伯”──在這部卡通片(後來也拍過真人版)裏,背景雖然是石器時代,但現代科技事物卻應有盡有,只不過質料通通被設計成石頭和動物骨頭──大概由此也啟發了後來不少港片胡鬧喜劇的製作人。

  然後便是皇妃真的被劫。皇帝自然勃然大怒,嚴責官員落力追查。然而所派武官卻是飯桶一名,皇帝無奈,只好放出一隻會說話的鸚鵡,將任務去交托給身在外地的姜大衛所飾的御前帶刀侍衛范士林。有趣的是,編創在這裏就先拿“職業特工隊”的細節來開開玩笑,鸚鵡在把任務交托之後,便即自動死亡,銷毀一切痕跡。於是范奉命出發,出發前翻閱檔案素描,決定先往找小李飛刀幫忙。時李尋歡因患癆病,在家休養,向范推薦由其子“小小李”(衛子雲飾,衛子雲,台灣演員,也是前佳視藝員,曾參演“廣東好漢”、“雪山飛狐”等劇)出馬。這場戲中,除了拿李尋歡的癆病來大做搞笑文章之外,少不免拿“小李”二字疑似廣東粗口諧音來諧謔一番,在李尋歡對白中,甚至出現“畀古龍、楚原搞到我又中毒又解毒,周身唔得閒”的瘋狂對白。

  有了小小李加入,還不夠,還要再找小魚兒幫忙。二人遂訪惡人谷十大惡人,這裏十大惡人只特別突出了屠嬌嬌一角,角色卻由一造型騎呢男演員男扮女裝扮演,論其扮相之出位誇張,真猶勝過周星馳電影中常常出現的“如花”一角。更“騎呢”的是,小魚兒居然由台灣胖子演員葛小寶扮演,可說已變了老魚兒。小魚兒因事推托,改為委派兒子“大白鯊”(曾志偉飾)出馬。此處主創人又不忘拿“大白鯊”電影經典場面來mad他一下。

  於是三個騎呢拍檔一起上路,此時貓頭鷹得知風聲,派出烏龍忍者(秦沛飾)去制止三人追查,乘機大玩連串笑料。三人循線索查至妓院,忍者男扮女裝,喬裝妓女,欲刺殺三人,期間自然烏龍百出,鬧了個不亦樂乎(這裏又乘機玩了一下牛仔片常見的酒吧你打我,我打你,終致人人打成一塊的經典喜劇場面)。在妓院中,三人又遇上徐少強飾的大俠沈勝衣,和其弟(同由徐飾演,造型卻明顯影射“天蠶變”中的雲飛揚)。這其中最引人發噱的,莫過於范與沈勝衣借著筷子夾菜,互相暗中較量的一場。像這種高手間以筷子碰來碰去,把餸菜你爭我奪的場面,以往曾多次出現在港產武俠片、諧趣功夫片之中,觀眾看到這裏,想當然自會有一番熟口熟面的會心微笑。但結果,片中的二人最後卻搞到餸菜一桌都是,一塌糊塗。期間,三人盤問瘋癲妓女一場,妓女每次都以一句流行曲來作回答,這更加令人聯想起”武林外傳”和”龍門鏢局”二劇,角色常常藉機大唱現代流行歌曲的搞笑手法。

  最後,三人終於成功混進貓頭鷹秘密基地,當然過程驚險百出,還遇到忍者師父(倉田保昭客串)和機關的截擊。幾番轉折,免不了與貓頭鷹作一番殊死決戰,這才竟然揭發貓頭鷹真正身份赫然正是陸小鳳(簡直把TVB和麗的兩台經典古龍武俠劇都玩盡)!誰知陸小鳳真正身份也不是陸小鳳,在揭下人皮面具(古龍小說中已被戲謔得極濫的情節)之後,才發現他原來是陸小鳳之兄陸大鳳。

  整齣電影,胡胡鬧鬧,頗盡瘋狂,雖無讓人拍案叫絕的神來之筆,卻處處足以叫觀眾──尤其是看慣這類武俠影視作品的觀眾看得心領神會,從而開開心心,不經大腦地發為莞薾一笑,相比於現今許多胡鬧港片,最起碼還可讓人笑得出來。這讓我想到很多人曾提出過的一個意見,就是認為,我們現在常覺得新片不如舊片好看,新歌不如舊歌好聽等等,原因只在於,作為現在的這輩受眾,大家因已看過了太多的電影,聽過了太多的歌曲,此所以已不易再受打動,再加上舊的好作品總會牢牢佔據住我們的主觀印象,以致再也容不下新的東西,又或許,只是我們的審美觀和品評素養都在倒退?我嘗懷疑,原因真的僅止是這樣嗎?只怕未必。原因會不會只是,無論作為創作人或受眾的我們,都已在日漸變得迷失與根本無所適從了呢?

  像上面說過,這部“貓頭鷹”的搞笑手法其實與今日“武林外傳”或“龍門鏢局”的手法也不無二致,似乎反映出三十多年間,我們除了在製作技術上的進步之外,在創作精神上卻竟然是顯得有點停滯的。是因為“太陽底下無新事”,還是商業創作早已面臨了一個極大的瓶頸式局限?

  執筆時,據聞有網民紛紛吐槽批評寧財神在“龍”劇中加插了太多刻意個人言志,以及赤裸裸直白諷刺時弊的囉唆對白,致令整體效果打了折扣。我自己也頗有同感,尤其是看到本劇後十多集,我發覺劇中瘋狂胡鬧元素很明顯已有了大幅減少克制,風格反而逐漸趨向一本正經的所謂“正劇”,似乎在在反映出,主創人是不甘於只創作出一齣純粹鬧劇,而有心讓作品更形言之有物。問題是,矛盾一旦調和不了,未免就會淪於兩面不討好,而且讓觀眾的觀看預期出現很大落差。與其作如此行險野心,倒不如簡簡單單,一於把胡鬧進行到底,正如“貓頭鷹”這類胡鬧笑片,讓觀眾輕輕鬆鬆笑著離場,圖個樂“得啖笑”算了。這年頭,我們所聽到的種種所謂道理、牢騷,又或是金句雋語等等,難道還不嫌太多了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