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歷史的矛盾懲罰


陶傑曾言道,心靈過於脆弱的人,不宜讀中國歷史,只因會在中國歷史中讀到很多令人扼腕痛惜、憤懣不平的悲涼故事與人物,其中最經典,和最讓人熟悉的,便正正是岳飛被冤殺的故事。明明是千古公認的民族英雄、大忠臣,偏偏最後壯志未酬,不得善終,慘死於昏君奸臣之手,反倒是那昏君趙構,奸臣秦檜,雖則遺臭萬年,卻都能得享高壽與善終,似乎注定了是個好人沒好報的定局。如“精忠岳飛”這等戲劇,既無法違背大歷史,所以觀眾也早有心理預期,它想當然地注定了只能有一個令人遺憾的悲劇結局:以岳飛為首的所有正面角色,包括飛之子岳雲、飛的得力部將張憲牛皋、一直在暗中出力相助岳家軍的忠義社成員素素、梁興等盡皆死於非命。

的確,中國歷史上,一向充滿太多太多這類讓人不安與遺憾的故事,而太少見到好人得好報的happy ending故事,這到底是證明了專制獨裁政制的罪惡?還是反映出中國文化中從根本上出了問題?抑或只是現實世界向理想的諸多無情嘲弄?以今人的實際角度乍看起來,似乎中國歷史倒是從很多反面中,反而在在在教導我們,與其去做那吃力不討好的悲劇英雄與偉人,倒不如“只爭朝夕”,只求眼前利益,哪管身後罵名好了?如此較貼近人性的反面結論,似乎反顯得比我們傳統千多年傳下的那套道德價值觀,來得更為真實,更為有力,怎不叫人越來越是迷惘,越來越是無所適從?如“精忠岳飛”一劇大結局中,主創人員就加插了一段岳飛死前在獄中跟秦檜見面交談的戲份,在這場戲中,羅嘉良飾演的秦檜近乎有點歇斯底里地,明確表明了他的心態:縱使明知道自己日後必將遺臭萬年,但到底今日仍是個贏家(大意),並言及岳飛到底也不過是他手下的一枚棋子而已。而黃曉明飾演的岳飛於焉反駁:“你也何嘗不是皇上手中的一枚棋子?”(大意),頓令秦檜為之啞口無言,這場戲也由此結束。戲寫得雖然不怎麼樣,卻算是向觀眾帶出這樣一個足以發人深省的要點。

前人有云:“少不可讀水滸,老不可讀三國”,意謂人在少時,血氣方剛,讀了“水滸”,很易會一時想歪,學著去殺人放火做強盜;而人到老年,學了“三國”中諸多權謀權術,更易於流為老奸巨猾。中國歷史,是否也如才子所言,只有當一個人上了若干年紀,長了相當見識,心靈較為沒那麼脆弱單純之時才適宜熟讀?這裏面意思似乎倒有點與上述俗語有所矛盾(只因如此一來,豈非會讓人越讀越學得奸壞?),不過當然,像這些片面式提綱式的說法,很多時根本就不能好好描敘出百份百的完全客觀事實,所以其實也無太大意義,卻往往因為語言上的這種表面感染力量,足以讓大部份人信服。語言(特別是這類經過特別設計粉飾的語言)之神奇力量於此可見一斑。

傳統道德世界,教導我們必須凡事以利他為主要目的;然而矛盾的是,現實世界中,我們若不事事利己,似乎難以生存。只利己,不利人,是為小人;既利己又利人,大抵已應可視為君子;不利己只利人者,則大抵已近於聖人偉人矣。固然,對於何謂真正利他,以現今社會標準來看,仍不免人言人殊,諸多爭端矛盾遂因之而起。便是大多數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岳飛,也不免在某些人心目中,會視之為千古罪人:當年若肯與現實妥協,豈非就可逃卻一死?也豈非就可讓無數生靈免於塗炭?也許人們會說,生前未享福報,死後徒添哀榮,有什麼用?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我們無法預料,岳飛若是不死,南宋歷史是否一定得以改寫?然而在他死後的千百年間,他的確在無數中國老百姓心目中,代表了一縷不屈不朽的民族精魂。而這等地位,是秦檜之流即使活上幾世也換不來的。歷史在當時雖然“懲罰”了他,但他卻以其精神,及其悲劇性的遭遇激勵了身後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如岳飛之死這種種歷史上似乎彰顯出理想在慘酷現實下均要遭受無情摧殘磨滅的事象,其實我們只要換上一種較為積極正面的態度去理解,也許就不會那麼容易心靈受創了。心靈是否脆弱,也端視閣下用哪一種眼光去看待現實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