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武俠處境喜劇


  好多年前,有位編審老爺在私下閒聊中曾跟小弟提起過,為什麼電視台不能開拍一部以古代鏢局為主景的武俠處境喜劇?這主意我一聽就覺得不錯,因為在本地電視史上,以前好像從沒有人拍過,可惜既然只屬扯淡,後來自然不了了之。前輩早說過,天下只有能執行起來的意念,才有創意價值,不然,便空有滿腦子、一籮筐的這種純意念,也毫不會有任何價值。此言確當,想不到事隔這麼多年,卻居然真的讓我有緣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齣武俠處境喜劇(在大陸或另叫“情境喜劇”),這就是以“武林外傳”一劇成名發家的內地知名創作人寧財神繼“武林外傳”後,再度發功所推出的“武林外傳”後篇:“龍門鏢局”。

  多年前在海峽兩岸(倒是在香港較少受注目)反應頗為紅火的這部“武林外傳”,筆者自然看過。乍看之下,真有點在看TVB“皆大歡喜”,又或是當年賀歲電影“花田喜事”的那種感覺:極盡瘋狂、胡鬧、無厘頭──說起“無厘頭”,翻查資料,方知這位寧財神原來一向對星爺的喜劇片甚為喜迷,大概因此而深受啟迪,全盤吸收了這種港式喜劇風格而發揚光大。如以一本正經手法胡鬧搞笑,以今入古,巧妙把現代事物、語言、現代人心態信手拈來,套入古裝世界中,都可說是其中兩大板斧。這兩道板斧,在上述“皆大歡喜”、“花田喜事”兩類鬧劇中,本來也是層出不窮,某程度上更可謂此中濫觴,唯一不足者,是編創人員本身創作心態很多時顯得過份馬虎輕率,所以出來的效果只見一味的胡鬧瘋狂,卻未見絲毫新鮮的幽默旨趣。這在我看來,卻正是二者與後來者寧財神作品最大高下分別所在。

  作為觀眾、讀者們,看了這麼多年的武俠小說、影視作品,早已在經驗中積累下了不少武俠世界的傳統定式套路,以此來戲謔惡搞一番,本來就是一個不錯的意念。在本地,除了上述二作之外,記憶中也曾有部份作品走過這條路子,其中最早甚且可追溯到七十年代佳藝電視推出的“細魚食大魚”劇集(內容是描述一個生於現代的武俠迷,因發白日夢進入了武俠世界中,可謂穿越題材的先行作品之一),和其他電影作品。然而,大部份似乎都玩得不夠淋漓盡致,因此都不能得到過太大反響,也從來未能認真吸引如我這等老武俠迷的投入。而寧財神作品最見不凡與神采飛揚之處,卻是其頗得無厘頭搞笑精髓,也頗能掌握其中的喜劇節奏,可說是收放自如,亦莊亦諧,認真起來似乎煞有介事,瘋狂起來卻又恰到好處,取得一個很好的平衡點(風格有時更又像一部個人十分喜愛的古龍小說"歡樂英雄"),而且往往既能於一些本來頗見俗套的搞笑、惡搞套路中玩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又能於胡鬧中見出相當新鮮精警的幽默風格,同時又成功抓緊現代年輕觀眾口味,以及一份充滿內地色彩的時代觸覺,從而適當反映時弊,雖則有若干集間或亦有失手過火,讓人笑不出來之弊(如很多時要靠劇中角色爆唱出一些現代流行歌曲,企圖博觀眾一笑,本來是可一不可再的搞笑手法,但在本劇中似乎用得太濫,未免流於拙劣,又其中在若干集中均顯出創作人似在有心為言志而透過作品作出一番夫子自道,未免頗覺過份著跡),幸好整體仍頗能讓人嘻哈絕倒,一新耳目。相信正在內地衛視熱播中的“龍門鏢局”此劇,必能如“愛情公寓”系列那樣,取得紅火的收視成績。

至於“武林外傳”在本地未受太大矚目的原因之一,可能正因為本地觀眾早就有了相當觀看這種(套一句有點過時的內地熟語)“把瘋狂、滑稽、胡鬧進行到底”的作品的經驗,相對於內地觀眾而言,感覺起來就沒什麼太大新鮮。我們都知道,在內地曾有過好一段時期,武俠題材作品,都曾被當權政府視為被禁的“毒草”,連金庸小說亦不例外。此所以,武俠文化之漸漸在內地紮根,大概也還只是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金庸、古龍和其他很多著名武俠作者的小說被解禁,眾多來自本土的各式武俠影視作品、流行歌曲大量流傳而入的事。於焉,顯而易見地,像寧財神這批內地新生代的創作人,也正是由這時起始,深深受到這股武俠潮流的滋養和薰陶,所以才會對武俠文化存有這一份情結,從而化為創作泉源。

如“武林外傳”採用的主要故事場景,便是客棧:一個在武俠世界中恒常出現,而又深具符號意象的場景。而今次顧名思義,“龍門鏢局”的主場景,便是鏢局:另一個在武俠世界中出現頻率僅次於客棧、象徵代表意義也僅次的地方。當然,最終也最重要和“煞食”的還是人物設計上的獨特有趣,尤其是這類情境劇集。作為喜劇角色,自然要盡量設計得人性化一點,以求博得觀眾共鳴投入,如本劇所見,本劇中的七位主角就各具小人物身上常見的人性缺點:或貪財、或花痴、或衝動魯莽,或膽小怕死等等,而且各有均勻戲份,好比"歡樂英雄"裏面的郭大路、王動、燕七、林太平等角色。

說到底,其實兩地搞笑風格如出一轍,並無太大本質上分別(如在劇集中加插狂mad電視廣告的搞笑手法,在以往本土影視作品中早已屢見不鮮),唯一分別只在於文化上的差異,導致二者在細節題材上的表現方式有所不同而已。說是藉此逃避現實也好,調劑生活也好,作為減壓功能也好,相信沒有人是不喜歡被逗笑的,此所以喜劇作品歷來往往很易討好於觀眾,尤其是處在現今這樣一個人民逐漸富庶起來,但卻價值觀漸被扭曲,光怪陸離的內地社會,人們大概對這類於嬉笑怒罵戲謔中又能偶而切中時弊,讓大家產生共鳴的喜劇作品更有一份急切的需求。唯一讓人擔心者是,此類無厘頭喜劇作品,往往易流於惡俗媚俗,由此引來譏評。作為創作人,實在不可不慎之又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