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醫生,你一定要幫幫我……"

  何兆誠──本地知名首富,名字早在多年前已登上了喬布斯世界富豪榜,名列第六十四,僅次於杜若飛。

  心理醫生帶著一臉曖昧的笑意看著何兆誠,盡量以一股溫柔磁性的聲線安慰道:"放心,我一定會幫你的,只要你先告訴我,困擾著你的問題是什麼?"

  "是噩夢!"何兆誠面色蒼白,哆嗦著道:"我近日常常一直都在做著相同的可怕噩夢!"

  "嗯,原來是這樣,這看來只不過是個小問題。你能不能先告訴我,你做的是什麼樣的噩夢?"

  何兆誠用力吞了口唾沫,忽以雙手緊緊抱住了頭,近乎失控、絕望地:"是這樣的,我近來每晚都在做夢,夢見自己……自己竟然躺在一個狹窄的玻璃箱中,動也不能動,好像一個死人……有時又依稀夢見自己竟變了個不名一文的窮光蛋,每天要當保安十多小時,還要兼職的士司機維持生計……可是,所得的微薄收入還遠不夠負擔生活上的各項繁重開銷,比如房租和交通費等等……

  心理醫生聽畢,沉默良久,才忽然展現出一副有點恍然的笑容:"很好,我明白了。何先生,我認為你的問題,可能只源於一點點的精神壓力罷了,根本就不用太擔心。"

  "真的?你不騙我?醫生,你該知道,只要你能好好解決我的煩惱,不管你要收多少的診金都絕不是問題。我甚至可以考慮以十倍高薪把你聘作我的私人心理醫師,怎麼樣?"

  心理醫生苦笑搖搖頭:"得了得了。誰不知道閣下就是本市最有財有勢,叱咤風雲,只要隨便跺一跺腳,便足以讓本地股市出現極大波動震撼的大人物?"

  這時,何兆誠的眼中陡然閃現出一股帶自傲的笑意:"你知道就好。既然是這樣,醫生,你究竟有什麼可以幫我解決問題的方法?"

  就在這時,診症室的門突然被推開,只見竟有十多個跟何兆誠長得一模一樣的人一起闖了進來,而且一進來便在七嘴八舌,群情洶湧。

  "醫生,請你也盡可能幫幫我,我近日也在做著近似的噩夢……"

  "奇怪,怎麼這兒又會多出一個‘何兆誠’來的?"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在這世界上竟會同時存在那麼多的同一個我的?"

  "醫生,能不能請你解釋一下,這到底是什麼回事?究竟我們之中,誰才是真正的何兆誠呢?"

  心理醫生無奈只好閉上眼,嘆了口長氣,良久才緩緩道:"好好,大家都不要再吵了!接下來,我只要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要知道這個真相?"

  眾人不約而同地齊聲道:"當然想知道!"

  心理醫生考慮再三,才無奈道:"你們真的不後悔嗎?"
  
  眾人又在七嘴八舌:"廢話!當然不後悔!""你快說啊!"

  "好好,請大家稍安毋躁,我這就帶大家到一個地方看看。"

  心理醫生說罷,緩緩推開了一道暗門,然後引領眾人走入門後密室。

  眾人走入一望,不由盡皆呆住了。只見密室內赫然置放著一副又一副的玻璃棺材,棺材內都躺著面貌、體型、年紀各不相同的一個個人,腦部都插滿了密麻麻的不知名電線,其中有些甚至已失去了軀幹,只僅僅剩下一個頭顱……

  然後,心理醫生徐徐向眾人解釋:"告訴你們,這才是你們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本象!這本來就是廿四世紀的最尖端科技,透過腦電波技術,能成功地按照各人意願為他創造出一個個最為標準理想的夢境……無巧不巧的是,你們中的大部份人所選擇的,都是要在夢境中做做本地的何兆誠,當一回首富過把癮而已!"

  眾人一聽,無不目瞪口呆。

  "你的意思是說……我們這些人這些年一直以來,以何兆誠的身份活著,原來都只不過是……"

  "對,我不妨坦白點告訴你們,一切都不過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境而已!你們都應該好好感謝,是這種尖端科技讓你們在這些年在夢境中都過足了癮!你們到底知不知道,今年已是2050年,自從科學發展出了這門嶄新的創造夢境的技術,世界上大部份的人都已不願再活在這個讓人挫折感不斷的現實中,而寧願在現實世界做一個這樣的植物人,永遠活在那個由自己所選擇的虛幻美好夢境之中,此所以,如你們閣下,早就已徹底放棄了肉體的一切機能,只淪為這些‘玻璃棺材’裏的只殘存大腦細胞的‘乾屍’而已……"


  一眾何兆誠們聽到這裏,終於明白到,所做的噩夢原來都是什麼意義……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西遊記"真有那麼膠麼?

  真的很平心而論──雖然個人只看過本劇的極少部份──我似乎不覺得本劇有人們說得那麼糟透──也許,我承認是自己品位從來不太高的問題。坦白說,"西遊記"可說是家喻戶曉,也可算是老掉牙的經典,便任你再翻拍一百次,以某種角度看來,也根本不可能拍出什麼新意。

  以我所知,網民的批評,主要來自幾點,一是特技太爛;另一是劇情似乎太重口味,還有就是批評此劇的美術風格上出了問題,指劇中的畫面色彩經常呈現大紅大綠,或大片的"土豪金"等,品味庸俗云云──對於這點批評,我認為至少應先轉送予古裝韓劇;且看在古裝韓劇中,服裝何嘗不是鮮艷搶眼得離譜而庸俗?不是大紅就是大綠大藍,而且顏色配搭往往以大紅襯大綠、大藍襯大紅,簡直讓人──至少是筆者個人──極不舒服。

  至於說到特技太差太爛,個人在這方面自問並非什麼專家,無從置喙,然而我始終認為,觀眾所最終最關鍵要問的,只應是故事和劇情好不好看,又何必以荷李活最尖端特技水準來加以要求挑剔?不然,有部份觀眾又為什麼愛拿本劇和TVB張衛健版的舊作來相提並論?難道十多年前的那部TVB舊作特技又能高明到哪裏去?

  說到重口味──據我猜測,可能是與本劇中描述白骨精迷惑唐僧那段出現大膽露骨,近乎色情性感鏡頭有關(雖然我也沒看過那段)──然而公平點說,以今日美劇以至港劇一般普遍風格,常以這種噱頭來吸引觀眾眼球大概亦無可厚非,如有些美劇便常會出現一些無緣無故的女性裸露鏡頭──也許大家可接受為"劇情需要",唯在我看來,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出於劇情需要,實屬疑問。

  如此一部劇,我相信再"膠"也"膠"不過TVB本台製作的"愛回家"一系列的長期霸佔了八點黃金檔的處境劇。真不明白,為什麼長久以來,本地觀眾能忍受得了這種品味低劣,娛樂性與笑料欠奉,而又粗製濫造、陳腔濫調、全無新意的處境劇,但卻忍受不了一部內地的"西遊記"?就以"愛回家"、"畢打自己人"、"天天天晴"、"誰家灶頭無煙火"等劇為例,一向只慣以白領上班族日常生活與家庭生活作文章,傾向營造生活上的"小情小趣"與茶杯裏的風波──只可惜到頭來千篇一律,既無情也無趣可言,只看得人相當厭悶厭煩。更要命的是,幾個劇似乎來來去去都愛用上差不多同一班底的演員,如徐榮(這位幾乎是台柱)、郭少芸、朱慧敏、林漪淇、黃子雄、趙永洪、劉丹等都是常常出現在這種劇中的常客。更何況此劇至今一再添食,已拍至超過二百多集,而"西遊記"再難頂也不過五十多集而已。相比之下,試問是哪個劇更難頂?

  真的很想TVB考慮停播八點檔的這線處境劇──因為這實在已主宰了我們的大氣電波,以及日常觀看電視的習慣未免太久了!可憐的香港電視觀眾,從來有選擇就等如沒選擇,不看"愛回家",轉台看亞視嗎?可惜亞視的節目只有更加讓人厭煩,結果我每晚八時如在家的話,唯一選擇只是關上電視!情況就像近期亞視以"殭屍"舊劇對撼"西遊記"──當然結果只是"偷雞不著蝕把米"!

  最可笑是,亞視近期推出一款宣傳片,居然還在厚臉皮大吹大擂,謂"觀眾不想看膠劇,可有硬淨節目可揀"。所謂硬淨節目,指的便是其七點半檔的韓劇"粉紅色唇膏"和八點半檔的"我和殭屍有個約會"也。看了簡直又再讓人哭笑不得!亞視從來作風似乎就是這樣,專好搞這種看似小聰明的種種宣傳小噱頭,卻從不肯把心思投放在正經的節目製作上!


  在過去的關於兩間免費電視台電視牌照的公眾研討會上,有一位應該是來自"亞洲會"成員的女士為亞視打出過感情牌,提出亞視一向已為本地電視觀眾服務了那麼多年,所以觀眾對其早已建立一份感情云云。真想說句:我呸!以這般說法,難道我們便該認為,凡是存在歷史已久的老字號都是值得保存的好東西嗎?此說似乎一點也站不住腳,試舉例如帝制在中國歷史中存在已近兩千年,不可謂不長久,難道我們還應對其保留感情和懷念嗎?自由經濟社會下,汰弱留強從來便是金科玉律,任何經營不善,適應不了社會新需要與新潮流的企業便合該被淘汰,這裏面根本就容不得任何感情因素在起作用。此所以,亞視,你今天居然已淪落到拿一套十多年前舊劇來充塞黃金時段的可悲可笑地步,試問實在又還有什麼再值得苟延殘喘下去的理由?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一點收視證明什麼


  恭喜,恭喜亞視於黃金時段重播"我和殭屍有個約會"首日只得一點收視(一說是0.6點,相信連韓劇"粉紅色唇膏"也不如)!這就以事實證明了亞視當日作此決策的負責人是何等愚昧、無知,以為憑一套重播過N次的"鎮台之寶"便足以落井下石"打馬騮","博大亂"!如果這招能行,亞視倉存不少粵語長片,其中很多也被影迷奉為經典者,何不也徇眾要求,乾脆拿來一一放在黃金時段播映?又,如果像這種狗屁策略也能成功的話,今後本港台還有什麼生存價值?何不乾脆就讓"歲月留聲"台來取代好了,屆時觀眾們大可每天好好享受時光倒流,懷舊一番!且看"歲月留聲"近日連"今日睇真D"這種著重時效性的節目也拿來重播,真的吹脹!這是"當年今日"的變奏嗎?只怕這個台早晚會連亞視歷年的新聞報告節目也會拿來重播一番的了。

  之前聽過亞視發言人對被問到該劇早前已於"歲月留聲"台播出,為何又再緊接於本港台播放的解釋,是:照顧內地觀眾──因為他們看不到"歲月留聲"台!這簡直在可笑之餘,亦多少明顯暴露出亞視現存的方針原來本就並非主力照顧於本地觀眾的傾向!真想問問:你而家究竟係間大陸電視台定香港電視台呀大佬?兼且,這個多年前的舊劇早已在互聯網上有所上載,就是有心要看的內地觀眾,在這十多年間,要看的早就看個夠了,又何須你來照顧啊?

  一點收視,其實已經給多你了,不要忘記,該劇之前在"歲月留聲"台早晚已作滾筒式一天四五次播出,今日再在本港台滾筒式一天兩三次播出,亞視,你難道真當觀眾是傻是白痴的麼?難道你以為在觀眾口味每天都在快速轉換的今天,這套劇真的值得百看不厭?

  前文提過,從此劇中可看出亞視歷來對台前幕後人才的蹧蹋與不尊重,當日新管理層上場,大刀闊斧把自家戲劇製作一cut,終導致了大量這方面人才的流失。管理層一門心思,只以為這便可為公司省錢省開支,殊不知到頭來卻犧牲了收視,更犧牲了"招牌"商號,可算是得不償失。到頭來亞視今日又見賺大錢了嗎?

  看見麥浚龍的一部港產片"殭屍"再次掀起了殭屍熱潮,便以為可拿一套陳年舊劇來"抽水""食住上"?你未免太傻太天真了吧?亞視如果真的有魄力,有腦筋的話,倒不如想方設法把昔日"我和殭屍有個約會"一劇的台前幕後班底再拉攏回來,開拍另一部作品(不必要是"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第四輯)。當然,我也明白,這件事如換了是三色台,絕對不難成事,但是亞視嘛,可能是較天真了一點……但若什麼也不做(除了拉出一大幫讓觀眾根本叫不出名字來的亞視合約藝員來大恣宣傳一番之外),只光想著憑重播一套舊劇便來撿現成便宜,不勞而獲,豈不是一個更加天真的想法?

  人家金庸小說改編武俠劇即使已拍過了無數次,每隔相當時候,即使是舊瓶新酒,或新瓶舊酒,多少也總要翻新一次,亞視你憑什麼以為自己可以連翻新的努力也欠奉,而卻能坐享其成?如果一套陳年舊劇──即使是怎麼經典,能撼贏一套即使是被批評得體無完膚,但至少相對較新鮮的劇的話,那實在需要一個很大的奇蹟,只不過很遺憾,這奇蹟只怕很難出現在亞視身上。

  最後,忍不住要說一句,在"歲月留聲"看"我和殭屍有個約會",我至少還有個合適的理由,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個供人懷緬過去,體現時光倒流的頻道;但放在本港台播映,就確實讓人感到有些浪費大氣電波之嫌!大氣電波難道竟是讓你們這些亞視高層拿來隨便開玩笑的麼?

  梁振英政府,試問你到底有什麼理由繼續發牌予這樣一家不思長進,只知不斷回望過去,已即將老死的電視台,反而大力扼殺了另一家甚有生命力的電視台?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最厚臉皮的電視台──亞視

  亞視在近日決定在黃金時段重播"我和殭屍有個約會",這也算了,居然還拿陳年舊劇當新劇一般來大肆宣傳,不但日前在商場舉辦一個所謂"打馬騮"的宣傳活動(意義不言自明),甚至還在其他節目時段中,播出十幾年前的關於此劇的諸多花絮,恬不知恥可為甚矣。

  縱使此劇為亞視鎮台之寶的神劇,然那又怎樣?事實足以證明,製作此劇的台前幕後人才,後來根本無一能留在亞視發展所長。已故的監製冼志偉,及因此而一舉成名的編審陳十三在劇集完成後不久,都先後離開,赴大陸發展。故事原創者梁立人先生,被後來的管理層一腳踢走,轉攻時事評論。說到幕前演員,則更加唏噓,且看當中除了陳啟泰、劉錫賢、姜皓文幾位還以合約藝員身份留在亞視服務之外,餘者還安在哉?

  這就足以見出,亞視從來就是一個擅於蹧蹋人才,也不曾會造就人才,只會為人作嫁的機構。這幾年間,且看多少個曾經出身自該台的藝員自投身友台後,瞬即脫胎換骨,大紅大紫即為一例,如米雪、張家輝、江美儀、謝雪心、陳展鵬、黃浩然、田蕊妮等等,更不要說曾參演"殭屍"一劇的主角杜汶澤和萬綺雯(今亦已投向友台,並以參予"老表你好o野"一劇而再創出其藝術生命第二春者)。

  可笑亞視今日居然還敢把這套劇拿出來自吹自擂,試問當日如肯留住人才,善用人才的話,又何致於弄到今日這般境地?所以若換一角度來看,"我"劇當年越是成功,只會越加印證出這電視台的無能與不會用人!徒然只會為人作嫁,只會拿過去光輝歲月的作品來作一番緬懷唏噓,"認屎認屁",又有什麼用?一個墮落至此,臉皮厚到這樣的電視台,試問還有何生存價值?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亞視又來"博大霧"?

  想不到三色台購入一套好幾年前的內地劇"西遊記"放在黃金時段播映,引來一番激烈批評反應,收視驟降之餘,慣於顛三倒四的亞視見到似乎有機可乘,居然更加離譜到要把一套十幾年前的陳年舊劇"我和殭屍有個約會"拿來放到同一時段對撼!而更離譜者,是這套所謂經典鎮台之寶的"神劇"還剛剛才在"歲月留聲"播完第一輯!這究竟算是什麼意思?是在比賽挑戰觀眾接受底線麼?

  雖然在過去,亞視早已有過若干次把多年舊劇如"前程錦繡"、"環珠格格"、"流星花園"等在黃金時段播放的先例惡例,但自"歲月留聲"開台後,根據亞視慣例,至少是不會將在本港台重播的舊劇,跟前者重播的舊劇重疊的,如這邊正播"天蠶變",那邊就播"浮生六劫";這邊播"殭屍道長",那邊就播"我來自潮州"……不然,真的好想問問,"歲月留聲"頻道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倒不如將兩個頻道合併作一個算了。想不到今次竟"博大霧"到把觀眾當成呆子,連一套重播過多次的殘劇也利用到盡,這邊才剛播完,居然立即以"徇眾要求"作藉口,拿到另一邊來重播再重播。即使眼見友台的"西遊記"正遭狠批圍攻,有便宜可撿,難道竟就拿不出別的貨來賣,智窮力竭到已沒別的板斧可使了?

  只此即足以證明,政府當局當日以各種藉口,先拒絕發牌予香港電視,繼而再在後者準備大展拳腳進攻流動電視市場時,又借廣播條例來力加打壓封殺,以維護現存的電視生態(不管當局是否承認這點,但所帶來的客觀後果確是如此),是多麼不智,多麼殘酷剝削了電視觀眾選擇權的一件事。且看現在,強勢的一家電視台,根本囂張跋扈到懶理觀眾反應,而餘下那弱勢的一家,同樣也是毫不尊重觀眾!今次的做法,亞視美其名曰"徇眾要求",好像真的很會順從民意,卻奇怪怎麼當民意對它不利時,又不見它一般地從善如流?

  此例一開,他日亞視每逢重播舊劇,豈不就可乾脆一劇兩台同播,一貨兩賣,更加蹧蹋這大氣電波了?難道政府發這個牌照給你,就是讓你這樣拿陳年節目出來,馬虎充塞,敷衍了事,把觀眾糊弄忽悠的嗎?

  當然,亞視自己是決計不會承認這點的,且看它近日宣傳,不是強調即將會來上一場節目大革新的麼?然迄今所見,所謂革新,只不過是繼續推出那些內容枯燥,製作慳皮的清談節目,以及再把原有舊節目稍稍改頭換面翻"新"包裝一下罷了──如近來大加宣傳的婦女節目"XX下午茶",不管內容與形式,試問跟十多年前的"下午茶"又有什麼本質上的太大分別?至於它近年所播放的外購劇(主要只為韓劇和內地劇),難道就不比"西遊記"更舊更膠?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縱是鎮台之寶,但在這十多年間早已重播過好多遍了,只憑這一點,不管有什麼動機,這次也根本就沒理由再放在黃金時段重播。老實說,若要讓觀眾重溫經典舊劇,三色台可比亞視擁有更多的資源和存貨(其中很多舊劇雖沒那麼經典,但至少重播次數遠沒亞視的那麼多),假設──純粹假設,三色台也以其人還治其人之身,不顧台格,拿另一套招牌"神劇""天與地"來作還擊,亞視只怕立即討不了什麼好去,但此例一開,試問兩台今後還何須製作什麼新節目?既然已沒有任何新的有威脅的競爭者加入,不妨就只拿舊貨來互相對撼,充塞一番,大家得過且過算了。

  以我推想,亞視這次哪一套經典舊劇也不揀來重播,而偏要選擇這套才剛在"歲月留聲"播完首輯的"我"劇,原因之一,可能是看中了今日最為著力抗拒,激烈狠批三色台"西遊記"的,主要屬一群較年輕觀眾,而在過去亞視所製作過的芸芸劇集中,大概翻穿籠底也只能僅僅找出這一套劇是曾得到這批年輕觀眾的最大青睞,最能吸引他們,討其歡心的,因此正好乘勢險中求勝──其實也是有點胡來一氣,以期亂中求勝,妄圖把這批流失的觀眾多多少少地搶奪過來。然而,最關鍵的問題是,作為年輕觀眾,難道真的會寧願看一套雖然很經典,但已看過N次的神劇,還是寧願邊看邊罵,來繼續觀看那套雖然舊,至少沒那麼舊的膠劇,並乘著這股"落井下石"的熱潮,以尋找出這膠劇的諸多瑕疵、笑柄以作樂趣,及以此作為社交閒談的談資話題?


  最後,亞視啊亞視,看看你這些年來,只能憑藉對手的偶一失誤,才像無賴那樣急不及待來撿這種現成便宜,你作為一個扛著這塊曾有幾十年老字號招牌的電視台,你究竟還懂不懂臉紅和羞恥的啊?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從警察開槍事件說起

  關於警察在處理一些事件的個別場合時,是否濫用了不必要的武力,正如"真正民主價值應是什麼,應怎麼體現"、"怎樣才算愛國"等等一樣,一直都是個爭論不休的議題。在剛過去的一周,又再被熱烈地提出來了。爭論源起之一,是數天前在藍田邨發生的警察開槍打死人事件。關於事件細節,我跟普羅市民一樣,所知一切都只來自傳媒報道,絕不太多。

  有人質疑,死者死前所持武器不過只是鎅刀,警察當時有何必要使用槍械?又,即使要開槍,又有何必要瞄準死者要害,為什麼不瞄準其他不致命的部位開槍?甚至有人因而提出建議,本地警察何不考慮如外國警察那樣,配備殺傷力較低,而又在出事時可有效制服嫌疑犯案者的伸縮電警棍?對於這種提議,筆者頗表贊同。按理說,以現今庫房"水漲"程度,要好好完善警察配備,應不是問題,除非當局另有不為外人所道的更多問題需要考慮

  而對於前兩點,如果我們相信根據警察向傳媒公布的有限細節的話,我認為警察開槍,顯然算不得太不合理。雖然死者所持只是一柄小小鎅刀,但如果在當時情況下,的確曾有威脅到警察以及其他無辜者性命安全的時候,則我們便不能過份質疑警察的做法。至於為何不瞄準死者身上較不致命部位開槍,我同意如保安局長所言,其時在"電光石火之間",試問我們又怎能期望在場警察具有有如電影中的神槍手般的槍法?當然,最後造成人命傷亡,是誰也不願看到的結果。將心比心,若作為死者家屬,悲痛憤恨情緒可以理解。但重點似乎只應在於,死者當時是否真的威脅到他人性命安全。像幾年前也曾惹起爭議的"林寶案",案中死者當時所憑以襲警的武器也不過只是一張椅子,但後來法庭仍裁定警察乃出於"合理自衛殺人"。記得在事後曾有死者家屬、同胞質疑,當時尼泊爾籍的死者根本不曾聽得明白警察開槍前的警告,並將事件昇華為種族歧視問題。根據常情的有限了解,坦白說:一,除非死者在當時已神志完全失常,不然在當時情況下,即使警員對他作的口頭警告是廣東話,恐怕他不可能缺乏常識至猜不到那是什麼警告。二,如果因為警察不懂以尼泊爾話向死者先作口頭警告便將事件上升為種族歧視的話,那請問,我們是否應要求前線警員精通所有外語,或至少是東南亞所有外語?固然,凡事有質疑到底,追究真相的精神,是可取的,然而若動輒矯枉過正,則又未免會過猶不及。

  又如上周在反高鐵大遊行示威中,引發的警民衝突,亦照例有人質疑警察在濫用武力。近年像這種事,顯然已是屢見不鮮,並不新鮮。在歷次同類示威中,激進團體每每不擇手段,刻意挑戰警方底線與情緒(執法人員也是人,不可能沒一定的情緒),這是全港市民有目共睹的。然根據他們的說法,似乎,叛逆精神為一切推動社會進步之源,會反叛者才是不會做奴隸的聰明人。我只奇怪,今時今日的年輕人,難道還不夠反叛了麼?不錯,我承認自己的確老了,不合時宜了,未來的社會就交給你們吧。他日的社會將變成怎樣,也許已不關我的事,因為我已沒機會看到。那就儘管鬧騰個夠吧。反正將來就算換來什麼惡果,也不會由我們這一代人來承受。既然一切的未來社會責任,只該由你們承擔,我大概已無從置喙。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囈語集

  為防老人痴呆發作而善忘,有時很多在日常中偶然"靈"光一閃而過的點滴念頭,實在有需要記一記,等時間稍稍沉澱下來,回頭再整理一番,也許會有多少得著?

  今天,在我腦中偶然掠過的一個"新"念頭便是:與其天天為別人做出不對、不當的行為而積生怨氣、怒氣,何不試試海闊天空,勉勵自己每逢遇上一件這樣的惱人事,除了有些情況的確需要作出適度的當下回應,以表達出自己的不滿情緒之外,何不也想方設法──不管為自己也好,為他人也好,做上一件好事來作彌補、抵消了它?粗略一想,這頗有點近似聖人高僧以德報怨的偉大意味,當然說來容易,做來難。固然,更讓人沮喪的是,人每到了若干年紀,思維、情緒的習性的確已很難改變,除非具備一股極大的意志和決心。

  相信很多人也會同意,在這世上,真正近於十全十美的聖人偉人,固不可多得;即使大奸大惡,徹底泯滅人性的"妖魔"、"衣冠禽獸"實也不常見,就是後者,我相信往往也只是一念之差所造成的正邪之別──對,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絕大部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凡人俗人,是介乎於兩極之間,兩者都沒資格做的人。他們偶而會做些小好事,當然偶而也會做些小壞事。至於是做好事多,還是壞事多,真又是那四字真言"見仁見智"了。

  也許,做小好事往往比較做小壞事更不易讓人記住,因為人的思維習性一般傾向記住不好的事物與印象。更何況,在今日這個社會,做小好事往往好像很少會受到即時的獎賞,但做小壞事的即時獎賞似乎就來得較快和較實惠。本已帶自私的人性弱點在這情況下,試問又怎不會得到加倍的放大和擴張?也許,道理大家都明白不過,問題只在,該如何去扭轉這種心態和風氣?

  有人說,先從改變自己做起,因為你根本沒能力,不可能去改變別人,更遑論奢言改變整個社會。但另一方面,小人物日常飽受欺壓、卑視、受氣太多,心理又多少會變得不平衡,一有機會便想藉機爆發,將氣出在別人身上,有如"壓力煲"。久而久之,人只會想到自己受氣、受壓,成為"受害人"的時候,而很少會想到自己也有做"加害人"的時候。

  人人都知道人有惰性,而悲觀、消極在某程度上看來,也只是一種懶惰表現而已。我們常說,無情的現實會消磨人的意志、鬥志,這本身可能已是一種悲觀和消極的懶惰。

  人人都說,香港今日有很多怨氣、怒氣。很多天前,一位從事服務業的小職員對我有感而發,覺得香港人今日已變得很易暴躁,只要一點小事動輒便會大起衝突,甚至"初則口角,繼而動武"。如很多人一樣,他也把這歸咎於生活壓力太大之故。我們的確不得不正視,香港近來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低下階層固然叫苦連天,每天工作十多小時仍擺脫不了在職貧窮,居住環境又擠迫狹窄,改善生活無望;即連中產階層也常怨這怨那,煩惱多多。我相信,人只有在無力改變現狀,對前途感到灰心絕望時才會變得這樣。一位愛"講耶穌"的前輩嘗言道:"有信心未必會贏,沒信心一定會輸"、"放棄就是墮落"……的確,如果真已無力改變現狀,我們唯一能做的,除了改變自己之外,還有什麼?只不過,大部份人的選擇傾向,是把自己改變得更加悲觀、消極罷了。

  世事很多時都是傾向變壞易於傾向變好的──也許不止很多時,而是常理(墨菲定律?)──正如人一出生,便必須一步步趨向衰老、死亡。然而,憑著人類的創造力,想像力,每每能把壞事變好事──即管只屬主觀意志也好。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能好好掌握這門技巧,大概已算是取得了一大半的成功。


  註:標題"囈語集"為筆者年輕時為自己隨手胡亂所寫的一些雜文合集名稱之一。此外,還有"心遊記"、"無聊可去補蒼天"等。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法治大競賽

  因"小便門"風波觸發內地網民號召群眾來港集體隨處便溺,以挑戰香港法治的行動,在剛過去的五一勞動節,幸未見付諸實行。想來,這實在是有點近乎為鬥氣而鬥氣的"小學雞"的主意,我寧願相信,大部份內地網民畢竟都是較為理智的。假設真有大批內地自由行響應這種幼稚的行動,我想最終苦了的,只會是香港的執法部門,屆時若要認真執法拘檢這些違法人士,只恐沒那麼多人手;若執法不力,則恐怕又會惹來本地市民對他們的"偏袒"指控。

  固然,內地網民的激烈反應可以理解。不過我想,其實若要表達憤怒與不滿,大可採取一種較為溫和、高明,也較可取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的方式,就是呼籲來港自由行同胞,配備完善的電子攝錄器材,在遊覽購物之餘,多留意港人在街頭上的一舉一動,一旦發現有人做出違法或違反公德行為,諸如吐痰、亂拋垃圾、衝過路燈、大聲講手機、排隊打尖、讓狗隻隨地便溺、違例泊車,以至公廁如廁後不沖廁等等,通通攝錄下來放上網。當然,這樣做的可能後果之一,是將引來本地那些"反蝗"憤青的更大反應,而觸發一場"大鬥拍"競賽。但那又怕什麼呢?只要同胞們從今做好自己,盡量檢點行為,"行得正企得正",怕你拍什麼?

  也許,有人會覺得:老鬼,你是否太天真、太腦殘了?要真正較起這種勁來,我就不相信香港人在內地人身上找到的碴子,會比內地人在香港人身上找到的少!到頭來還不是要叫你們這些強國人自暴其短,"搵架黎丟"?既然如此,我就不妨提出一個,比張志剛建議港人看到自由行同胞當孩子人有三急,要讓他們就地解決之際,應即上前善意規勸,指示廁所所在,甚至奉上塑料袋還更天真、更理想化的建議吧──雖然或許真的太傻太天真,唯我想,應是唯一可達至雙贏局面的建議:就是,從今無論內地人香港人也好,大家都從自己做起,盡力比賽守法、自律吧。只可惜,像這樣子的比賽,根本就無法會得出一個真正具體而量化的賽果,而且無論賽果是如何,輸了的一方總有人會覺不服,輸打贏要,此所以為天真,為理想化也。

  那麼,是說了等如白說嗎?非也,今日人人愛把正能量掛在口邊,我以為,其中最值得推崇的一種正能量正是:每當人家越來歧視自己小看自己,自己就更應越要發奮做好給對方看看!

  又,想再談談"小便門"事件中,那位記者拍攝小孩當街便溺是否有問題的問題。有人提出,既然事件中的內地夫婦可以做出讓孩子當眾隨地便溺的行為,記者便自然有權拍下來,我只想就此指出一點,今日人人都明白到,動輒便發動傳媒公審是一種不大妥當行為,如果我們承認這種行為是合理的,那便似乎有點等同鼓吹這種風氣之嫌。又,根據電子傳媒慣例,即使是拍攝了一些涉嫌犯了嚴重罪案遭警方拘捕的疑犯,而將片段公佈時,也會考慮到對方私隱,或司法公正問題而打上"格仔"(馬賽克),又何況是只做出了這些輕微違法行為的對象?更何況,當時該內地夫婦如果真曾以紙尿布兜接了孩子便溺,又未有隨地丟棄的話──想想,本地有很多狗主在遛狗時,不也曾做出同等行為?或云,如此豈不等於承認人不如狗?當然不,這說法就好比女性主義者常強調要兩性平等,但又處處不忘變相支持女性應受到一定程度優待的差不多的荒謬。試問有什麼理由一方面強調狗比人類低等,另一方面卻又認為,狗應享有比一個幾歲大的孩子更大的隨街便溺自由?


  想起上周在電台節目中發言的一位聽眾提及過,今日的青年,已慣於把手機當作手槍,以作威脅武器。這卻忽然讓我想起,好多年前在鬼才導演彭浩翔的"大丈夫"電影中的一個經典場面:將過往本地槍戰片常出現的場面刻意惡搞,只把手槍都換成了記者相機……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再論"小便門"

  在某些人眼中,這也許只是一個屬所謂"小學雞"問題:香港人自己也不見得在很多地方尊重法治,為何卻獨獨在這次"小便門"事件中表現得那麼執著,連我們的才子在電台節目中也大力炮轟張志剛近日就此發表的有關對大陸同胞應表示一點包容的文章為低能、反智?更反過來質疑,在香港記者當在內地追訪一些敏感性新聞時候,為何又不見內地城管人員對記者表示一點包容而動輒拳打腳踢,又拉又鎖?單就後者這一點而論,我認為完全是錯誤轉換了概念,理由是內地城管人員歷來對本地或外地記者表現粗暴或不當,絕無理由轉由內地遊客同胞來"埋單"的。很顯然,如果聚焦清楚,而又認真公平地站在道德高地、法治高地的標準來看問題的話,則試問我們又該怎樣去看待香港人在內地,甚至是外國旅居、公幹時所曾做出過的種種不文明,甚至是犯法的個案?如在近日,便曾發生過有兩名本地留學台灣的女生,在當地酒店偷竊多件貴重物件的嚴重事件。

  固然,如才子所提,張在文章中提議港人每當遇上自由行旅客做出讓孩子隨處便溺行為時,該先行善意地上前規勸,甚或奉上塑料袋,這顯然有點不切實際,但無論如何,這種做法總比動輒就拿出相機、手機來拍攝沒那麼具挑釁性和冒犯性的吧?試問在我們批評論者只知叫人包容內地同胞的這些小陋習,而忽略本地在記者在內地採訪所遭受不法蠻橫待遇時,敢問我們又是否忘記了如之前發生過的"導遊珍",或港人也曾在內地犯法的諸般事件?筆者在此,全無意去煽動兩地衝突矛盾,只想藉此帶出一點:"冤冤相報"並無意義──除非是,港人有心藉此向大陸政府施壓,逼使其進行民主改革或制度改革(但問題是,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奏效)。如果批評筆者這只是"小學雞"式指控,那請問才子這些言論,又有何分別?

  即使要講法治,不要忘記就是在法律上,有很多個案情況都並非非黑即白,是存在很多灰色地帶的──即如在是次旺角"小便門"(有人指出實應為"大便門")中,如果事件主角的內地夫婦真能提出合理辯解理由,又當怎樣?我相信就是法官在法庭判案,很多時也會考慮到這些,而作出若干程度的不同酌情處理的。我們在批評別人雙重標準之餘,可千萬別忘了也對自身作一番同樣嚴格審求,不要嚴以律人,寬以律己。如內地同胞在之前曾提出過的一種質疑,就始終是港人難以自圓其說者:若港人碰見有別國人在公眾地方隨處便溺,或做出任何不文明的輕微不守法行為,為何又不見港人為此大做文章?若純粹只批評這為"小學雞"式指控,顯然很難以讓人心服口服。以個人有限經驗推想,縱使中國同胞旅客在世界各地已常招致諸多不文明指控,原因也應只歸咎於中國人口實在太多,良莠不齊所致,我決不相信中國人的質素就是絕對差勁於別的任何發展中國家的人民。關鍵就只在於,如那個"一杯水"的老舊譬喻,就要看你看水杯中空出的一半,還是盛了水的那一半罷了。

  單以香港人之所謂重法治來說,其實亦甚可斟酌。以我這樣一個"老香港"的老花眼眼中來看,日常生活中,港人不守法的諸般細節簡直可謂不可勝數。只不過,千萬別拉扯到我認為法治完全不重要,但如有人常說,在內地,其實一向也有法治,問題只在當局方面常常有法不施而已。

  由"反蝗"推演發展到近日的"反西遊記",事件委實又是有點令筆者感到意料之外。據說有網民近日大力呼籲TVB應立即腰斬停播這部國產劇集,理由似乎多多,如指控此劇已是三年前舊劇,為何TVB卻隆重其事,把它放在黃金時段放映?又如此劇特技水準差劣,出現諸多穿崩場面,且角色造型涉嫌抄襲"魔戒三部曲",劇情甚膠,水準甚至遠不如TVB當年自製的由張衛健所主演的舊劇等等……坦白說,若單憑以上種種理由,個人實在奇怪,為何竟會引來這麼大的風波與反響?其實即使TVB在黃金時段播放劣質劇集,其先例早不在少,較近的例子便如"愛回家",居然更一再添食拍至百多集,為何本地觀眾竟又能一直忍受至今?以我所見,這部"西遊記"即使再不堪入目,也不會比得上"愛回家",或者亞視在黃金時段所播的同樣老舊的婆媽老土韓劇更加讓人難看與厭煩。為什麼卻一直不見有網民呼籲兩間電視台腰斬"愛回家"和那些韓劇?至於說到穿崩場面,這實在已有點不值一提,皆因網上近年早已出現一種刻意吹毛求疵的風氣,我想,即使是"來自星星的你",也會被某些好事網民從中找出某些諸如穿崩的瑕疵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