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囈語集

  為防老人痴呆發作而善忘,有時很多在日常中偶然"靈"光一閃而過的點滴念頭,實在有需要記一記,等時間稍稍沉澱下來,回頭再整理一番,也許會有多少得著?

  今天,在我腦中偶然掠過的一個"新"念頭便是:與其天天為別人做出不對、不當的行為而積生怨氣、怒氣,何不試試海闊天空,勉勵自己每逢遇上一件這樣的惱人事,除了有些情況的確需要作出適度的當下回應,以表達出自己的不滿情緒之外,何不也想方設法──不管為自己也好,為他人也好,做上一件好事來作彌補、抵消了它?粗略一想,這頗有點近似聖人高僧以德報怨的偉大意味,當然說來容易,做來難。固然,更讓人沮喪的是,人每到了若干年紀,思維、情緒的習性的確已很難改變,除非具備一股極大的意志和決心。

  相信很多人也會同意,在這世上,真正近於十全十美的聖人偉人,固不可多得;即使大奸大惡,徹底泯滅人性的"妖魔"、"衣冠禽獸"實也不常見,就是後者,我相信往往也只是一念之差所造成的正邪之別──對,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絕大部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凡人俗人,是介乎於兩極之間,兩者都沒資格做的人。他們偶而會做些小好事,當然偶而也會做些小壞事。至於是做好事多,還是壞事多,真又是那四字真言"見仁見智"了。

  也許,做小好事往往比較做小壞事更不易讓人記住,因為人的思維習性一般傾向記住不好的事物與印象。更何況,在今日這個社會,做小好事往往好像很少會受到即時的獎賞,但做小壞事的即時獎賞似乎就來得較快和較實惠。本已帶自私的人性弱點在這情況下,試問又怎不會得到加倍的放大和擴張?也許,道理大家都明白不過,問題只在,該如何去扭轉這種心態和風氣?

  有人說,先從改變自己做起,因為你根本沒能力,不可能去改變別人,更遑論奢言改變整個社會。但另一方面,小人物日常飽受欺壓、卑視、受氣太多,心理又多少會變得不平衡,一有機會便想藉機爆發,將氣出在別人身上,有如"壓力煲"。久而久之,人只會想到自己受氣、受壓,成為"受害人"的時候,而很少會想到自己也有做"加害人"的時候。

  人人都知道人有惰性,而悲觀、消極在某程度上看來,也只是一種懶惰表現而已。我們常說,無情的現實會消磨人的意志、鬥志,這本身可能已是一種悲觀和消極的懶惰。

  人人都說,香港今日有很多怨氣、怒氣。很多天前,一位從事服務業的小職員對我有感而發,覺得香港人今日已變得很易暴躁,只要一點小事動輒便會大起衝突,甚至"初則口角,繼而動武"。如很多人一樣,他也把這歸咎於生活壓力太大之故。我們的確不得不正視,香港近來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低下階層固然叫苦連天,每天工作十多小時仍擺脫不了在職貧窮,居住環境又擠迫狹窄,改善生活無望;即連中產階層也常怨這怨那,煩惱多多。我相信,人只有在無力改變現狀,對前途感到灰心絕望時才會變得這樣。一位愛"講耶穌"的前輩嘗言道:"有信心未必會贏,沒信心一定會輸"、"放棄就是墮落"……的確,如果真已無力改變現狀,我們唯一能做的,除了改變自己之外,還有什麼?只不過,大部份人的選擇傾向,是把自己改變得更加悲觀、消極罷了。

  世事很多時都是傾向變壞易於傾向變好的──也許不止很多時,而是常理(墨菲定律?)──正如人一出生,便必須一步步趨向衰老、死亡。然而,憑著人類的創造力,想像力,每每能把壞事變好事──即管只屬主觀意志也好。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能好好掌握這門技巧,大概已算是取得了一大半的成功。


  註:標題"囈語集"為筆者年輕時為自己隨手胡亂所寫的一些雜文合集名稱之一。此外,還有"心遊記"、"無聊可去補蒼天"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