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人生如棋

  想聊聊棋,是因為早有感慨,現今新世代的年輕人們大概已視之為一種很"土"很"娘"兼又out又悶的玩意,大家腦海中甚至或許早已根深柢固地認為,這是只有公園中的退休阿伯阿叔們無聊過日辰才愛玩的遊戲(這裏指的當然限於中國象棋),所以自然更不屑去學、去玩,以至我開始有點懷疑擔心,在香港,中國象棋可能將淪為另一門快要失傳的國粹。情況有如牌九、天九、十五餬等玩意,今天就算是老一輩的叔伯們只怕也未必人人會懂──反而早幾年,不知從哪裏帶起過一股潮流,是家長們紛紛讓子女兒童去學圍棋。筆者對圍棋是一竅不通的門外漢,所以印象中總感覺學圍棋會比學象棋難,而且圍棋棋盤龐大,棋子數量頗多,玩起來略嫌有點費時失事,明顯不如象棋玩起來方便省時。只不過,下圍棋大抵總會給人一股較優雅的感覺,大家好像總覺得,這才像是文人雅士的高級玩意,不像象棋太沾有一股"低俗"的市井味(比如我們現代人就很難想像一位年輕貌美,又儀態端莊優雅的才女跟人下起象棋來會是什麼一副畫面?但假如換了是圍棋,給人的整個景觀和印象似乎就全不一樣了)。但我常想,要今日連中國象棋也缺少耐性和興趣去學的小朋友們,去學這種比象棋似乎更考耐性、定力、腦筋的玩意,豈非會有點強人所難?不過當然,事在人為,任何這類老式玩意在初上手的階段,必會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過程──就是現今兒童的最愛,電子遊戲機、電腦遊戲,要玩得精通,又何嘗容易?

  寫到這兒就不禁懷念起一位已故文化名人簡而清先生,據云他當年是本地一位碩果僅存、博學多才的"遊戲博士"兼老頑童,不論什麼稀奇古怪、五花八門、古老失傳的牌戲,他幾乎都有研究,都能說出一番門道。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兩位武俠小說宗師巨匠金庸老先生和已故的梁羽生先生。前者據說是圍棋高手,後者則是象棋高手,二人可謂相映成趣,傳為一時佳話。

  幸而市面上的書局、文具店,現時要買到棋這東西,還不是難事,不必像牌九那樣,只有在老式麻雀店象牙店等才能找到,幾乎已成為"老古董"。而一般在市面流行的,大概不出那幾大類:中國象棋、西洋象棋、圍棋、飛行棋、鬥獸棋、康樂棋、波子棋、五子棋等。至於在筆者青少年時期曾流行過一時的三軍棋、陸軍棋,則只有在很偶然的機會下才可找到了。說起這兩種棋戲,的確可勾起個人不少懷舊回憶,因其歷史可能比搖搖和扭計骰等懷舊玩意還要悠長。個人也一度沉迷過這兩玩意,說起來這兩類棋就好像飛行棋鬥獸棋那樣,規則極簡單,簡直一學就能會(只須熟記大堆棋子的高低品級次序,以及幾種不同棋子的走法就行),而且玩的過程中運氣因素佔了很大比重,都不需要什麼太多的腦力與技巧竅門。其特別處是可分兩人對戰的"開棋"玩法(這種棋戲是以"暗棋"方式開始,所謂"開棋"玩法便即是當雙方棋子碰頭時,大家便把棋子同時翻開,以棋子的高低品級取決誰吃掉誰)和兩人對戰再加另一人充當裁判的玩法(在這種玩法中,即使棋子碰頭,一方棋子被吃掉,另一方棋子也可保持一定的神秘性,因為只有裁判才可有權同時揭看雙方的棋子)。正因為其玩法呆板,變化不多,玩起來的趣味自也不大,不耐玩,所以自然無法流行太久。只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種棋卻讓一向見識不廣的我,初步學會了中國現代軍隊中的幾種基本編制軍階:軍師旅團營連排,以及幾種主要軍艦的專有名堂。另外,不知有多少老餅們還記得昔年曾由某牌子牛仔褲贊助推出過一款名為"蘋果棋"的玩意,一度也風行過一時,不過這種棋的玩法其實跟五子棋完全相同,未知究竟是先有後者還是先有前者──我估計是先有後者,而前者不過將之借來另冠別名,為自己的商品作推廣宣傳的情況居多。

  對我來說,最為熟習,感情也最深的還是只有市井味最濃的中國象棋,只因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已在家人的教導下學會了它的基本玩法規則,由此僥倖地得到培養出初步興趣的認識機會。當然,有一段很長時間,對這門易學難精的玩藝已完全缺乏進一步的興趣去嘗試鑽研。一直到年事稍長,閱歷稍深,才一步步領略得到其中的奧妙和趣味,於焉才開始略加深入探求其竅門。可惜自問資質愚魯,又缺乏這份閒情與耐力不斷堅持,一曝十寒,因此至今棋力仍限於很一般的水平。唯記得在中學時代,曾遇過兩位優才生的同學,都是象棋高手,此外有位親戚亦是,端的讓我又妒又羨。以至對下象棋的信心簡直完全崩潰,然而又總有點難捨難離,於是有陣子竟閒極無聊到,天天在網上參觀別人對局,乾脆先做個旁觀者,下苦功盡量從旁多看多學,最終竟也略有所得。此後偶爾"膽粗粗"跟人下一兩盤,雖仍是敗多勝少,但居然也偶有小勝。由此也越發加深領悟到棋如人生的若干相通妙旨:其一,棋如人生,抉擇時都必須先以清晰的頭腦、冷靜的態度去理智地宏觀全局,分析全局,最忌只障眼於一時得失,正如下棋有俗語所謂"棋屎貪食卒",高手下棋,往往敢於棄子爭先──而這往往正是象棋致勝妙訣之一。先棄小,其後乃可博大,以至更可取得最終勝利。又,有種時候,雖明知一局棋已無勝望,甚至求和也不可能,此時弈者如能打起精神,仍不放棄堅持奮鬥到最後一刻,縱使最後難挽頹勢,往往亦會令棋局精采生色,正如人生已處於無法避免的劣勢與絕望境地,仍能逆流而上一般叫人讚嘆;其二,所謂棄子爭先,爭取先手在下棋中,可謂至關重要,毋庸置疑,在我們人生旅途上所遇上的種種艱難考驗場合,或者鬥爭場合中,何嘗不是那樣?所謂先發者制人,後發者制於人,說的便是這簡單不過但又重要不過的道理。一旦失去先手,下起棋來往往縛手縛腳,可說先已輸掉了一半。


  其三,一局棋中,可大致略分為開局、中局與終局。三個階段中,開局與終局均可謂變數最小,而無甚可觀者,前者因為限於傳統成功習例成規,來來去去總跳不出若干種主要套路,後者則因勝負關鍵已呈,可謂大局粗定,甚少會出現戲劇性的勝負逆轉變化,卻只有中局,才是對全盤勝負起關鍵作用的決定性階段。試想想,這跟現實人生又是何其相通相似?人的短短一生,粗略亦可分為三個階段:童年至青少年、壯年至中年、老年至暮年。雖云"三歲定八十"或什麼"贏在起跑線",第一階段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卻認為第二階段的努力經營對於這個人最後能否得到成就,顯然更具奠定性的重要地位。所以觀人下棋,我最愛看雙方勝負未明、都在盡力爭取先手優勢的中局。我想,便是一場球賽,往往也是那樣,是中局最為精采吸引,最值得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