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我與港產功夫片之結緣

  沒有人可以不承認,功夫動作片,是港產電影發展歷史之中一個最最重要的類型,甚至可以說,在七八十年代那個港產片的輝煌歲月,幾乎已支撐起了大半個香港電影工業,培植出一大批至今仍一直為港片作出不少貢獻的傑出人才。

  每當想起港產功夫片,我就會不期然想起那位對我發生很大啟蒙作用,從而讓我一頭栽進文學世界與電影世界的兄長。猶記得當年,這位兄長輟學後,曾一度在中環娛樂戲院當上一位領票員,大概便是從那時開始,便深深被其時盛行的港產功夫片所迷,連帶也漸漸薰陶了我。如今回想起來,那已是本地功夫片剛剛告別了李小龍時代,轉型入成龍、洪金寶式諧趣功夫的時代。因此說起來,個人觀看功夫片的資歷並不算太深,印象中大約還是從成龍的“醉拳”和“笑拳怪招”才起始結緣的(邵氏張徹的功夫片,與李小龍功夫片,筆者也是後來才自其他媒介陸續重溫的)。也大概是從這時開始,本地傳統的功夫電影,已逐漸步入了百花齊放的試驗摸索階段,有部份腦筋動得較快,很有市場觸覺的製作人紛紛為功夫片注入各種新鮮元素,亟求改變創新,於是先有諧趣雜耍式功夫片的誕生,又繼而有“鬼打鬼”之類揉合了鬼怪、搞笑與動作元素的作品──在這方面,洪金寶、袁和平等人,顯然都是在其中最起作用的幕前幕後功臣。當然也另有一批人,一直堅守傳統功夫片的路子──記憶中,如劉忠良、黃正利等人就曾拍過一系列“南拳北腿”的電影(對於劇情、演員,今已印象十分模糊,只記得每集的大反派幾乎例必是一個白髮白鬚,有如洪熙官方世玉小說電影中大反派白眉道人型象的高手)。但由於這類片缺乏新意,直到今天根本就不曾在觀眾心中留下過任何深刻印象。

  對於這年代“南拳北腿”式的功夫片(同類型作品還有很多很多),有一點不可不提的特色有趣之處是,故事多以民初作背景,但製作人一般對片中演員造型並不講究,很多時也不管演員髮型現代,只隨便披上一件民初長衫馬褂便算,想來在製作人心目中,反正觀眾進場要看的只是硬橋硬馬的功夫,根本就不會在乎這些。

  而成龍、洪金寶等人很快就為功夫片引入了現代動作片的新鮮元素。二人此後所拍攝出一系列讓人印象深刻的經典作品實在毋庸多作介紹。雖然一直以來,有部份觀眾一直質疑,此類的所謂功夫動作片,業已逐漸失去了李小龍式真功夫表現的本質,而只傾向於花巧動作表演,但個人認為,有一點無可置疑的是,即使多麼花巧動作,其背後也是需要實質的功夫基礎以作支持的。電影作為一種滿足市場的商業作品,跟正宗的功夫表演始終是有一定區別的。這在老牌的功夫片巨匠劉家良先生口中,早已有所論述到。

  執筆時,剛從電視上看到重播的“東方秃鷹”這部由洪金寶執導,拍於八十年代的舊作。這顯然又是其中一部把現代槍戰、戰爭元素成功化入傳統功夫片中的作品。整部電影無論在劇情故事,或在動作處理上看來也並沒什麼特別,唯一特別者,只在演出陣容上。這部片的演出陣容,幾乎可說已網羅了本地七八十年代很多位功夫片中的精英演員,如洪金寶、元彪、林正英、袁和平、元奎、元華、錢嘉樂、陳龍、狄威、倉田保昭、周比利、高飛等等,此外還有一大堆非常熟悉的臉孔,如黃錦燊、苗僑偉、何家勁、林國斌、午馬、田俊、高麗虹、張國強、樓南光、莫少聰等等。其中如陳龍、狄威、周比利、田俊等,對於少看那年代功夫片的年輕觀眾來說,可能比較陌生,因為他們並不如成龍、洪金寶、元彪、袁和平那麼出名,但以我所知,如狄威與周比利都是現實中很有功夫底子的演員,在過往很多成龍、洪金寶的電影中,都曾演出大反派,作為他們表演對打的對手。

  當然,我知道,同在那個年代,差不多同樣的製作人,也曾拍出過如“快餐車”之類的陣容鼎盛作品,但這部“東方秃鷹”的越戰背景題材,卻很令我想起吳宇森在未成名前拍過的一部十分暴力的槍戰片“英雄無淚”(由陳可辛監製,高雄、林正英主演)──只不知是否多少與許鞍華“越戰三部曲──”來客“、”胡越的故事“及”投奔怒海“以及荷李活片”獵鹿者“的濫觴有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