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也談八十後



  電視台有個節目,專門探討這個現象,每集邀請嘉賓分別代表八十後及”八十前”(為求簡便,暫把六十後七十後等等,一概稱之為”八十前”)就不同話題進行辯論,最後讓現場觀眾即場投票,來判定哪一方勝出。期間,電視台會加插一些由自己製作的,與節目主題相關的短片播出,藉此引發更多討論空間。剛過去的一集,主題是”八十後是否真正關心香港”,其中播出的一段短片,及由此帶出的討論,卻實在有點發人深省,值得一談。



  這段片的內容是,先由電視台派出兩名演員,在街上架起橫幅,攤檔,假扮正為上水某村爭取拒絕政府拆遷而向路人募集簽名--而事先是特別向觀眾聲明,那條所謂”上水某村”根本是子虛烏有的--其目的是測試求證一下,究竟是八十後還是八十前會更多,或較容易在對一件社會事件根本全無認識的情況下,仍願意簽名支持。當然,這樣的試驗殊不科學,不過屬遊戲性質而已。整個過程歷時廿分鐘,結果只爭取得四名路人的簽名,其中以八十後較佔多數。電視台還在事後一一訪問被接觸過的市民,請他們各自說出支持或不支持的理由,其中有一名拒絕簽名的八十前的男市民表現出極其清晰理性的頭腦和取態,提出了十分充足的理據,特別讓人印象深刻。



  然後就又回到了嘉賓辯論環節,代表八十後和八十前的兩方都進行了頗激烈的一番辯論--當然過程越激烈才越能帶來娛樂性,可觀性。八十前的一方,借此強烈抨擊八十後思想上的不成熟,不理性,理由是他們在對事件尚未有深入認識情況下便草率作下判斷,故而輕易招致受人欺騙利用的結果;而八十後的一方,亦力求從八十後立場出發,反駁辯護,其中有位嘉賓的辯詞頗為有趣也頗值商榷,他指出凡事從無可能取得百分百全盤資料佐證,因而在取得合理資料的情況下作出判斷,乃無可厚非,並由此反駁如此測試結果,正好足以反映出八十前比八十後對社會顯得較為冷漠(大意)。



  期間,八十前的一方,又有人提出了一個本來頗不相類,也是對自己立論頗為不利的比喻例子,那是一個親身經歷的街頭竊案的例子(自己曾為了幫助老婦而遭竊匪扒竊),企圖藉此更能說明問題。唯結果是適得其反,只惹來更多歧見和爭論,八十後一方,因利乘便即把持住良知感性的立場出發,進一步為八十後對社會的熱心關注而作辯證。



  先說前一個問題,那大概已是一個轉移了概念,也有點無謂的問題:任何人都不是上帝,絕無可能對任何事情都具有”全知”,八十前的一方提出的原意,無非是要對所參予的事件先要得到一份更充份更全面的認識和掌握,而這裏就牽涉到一個最原始,也永無公論的老問題了:即到底怎樣才算是”更”充份,”更”全面?至於街頭竊案的例子情況也相若,無非也是把討論推到一個最原始的也永無公論的老問題上去:那就是理性與感性的兩極取向,孰優孰劣的問題。



  我想,人生、以及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一個先由感性出發,再歷經理性洗鍊,最後再歸結收束於感性的過程。就以上舉的街頭竊案為例,我相信亦是每一個人必當經歷的一個對社會的學習階段中的一門”必修課”,任何未經世故者,起初難免會輕易上當碰壁,一旦待到年紀加增,世故日深時,就會相對變得較為冷漠理性,亦從此較難上當(除非另有某種人性弱點在發生影響,或者作案者手段極其高明);然而當理性發展到了終極之時,人自然便會產生一股回歸天性的傾向(我相信人的天性始終帶有較多感性成份),以至當再遇上同樣的情況時,我們便會經歷一番理性和感性的思想掙扎,而最後很多時掙扎的結果會是,我們寧可選擇感性而摒棄理性。而這也大概就是此類竊案和騙案,手法縱使如何千篇一律,也縱使”警訊”每集都在播放這種個案重演,卻依然能天天發生,讓人上釣。



  說到底,八十後所為人常道的激情、以及反叛反權威的特性,在我看來,無非也不過是人生某種必經階段而已。試問誰在青少年時代,沒經歷過這種激情和反叛?當然最重要的是,要知所激而激,知所反而反,那就需要一定的理性配合與中和了。問題是,不管處在任何年代,不同世代的人之間,往往都是不易彼此了解,和不易有一份互諒互讓的,否則”代溝”這個名詞也就不會存在了。

  上年的反高鐵,以至更早前反對拆遷天星碼頭、皇后碼頭的抗爭,不過就是這種激情反叛力量的一次大爆發的展示罷了,然而一個值得令人深思的疑問是,為何偏偏要選擇這幾個事件來作為總爆發點?而不是別的事件,例如政改、六四、反對填海、反母語教學微調、爭取最低工資,以至釣魚台、反日等等?莫非背後純粹只是某種偶然的歷史契合而已?

  據說,”八十後”這個詞,乃源自內地的”八零後”,唯在內地,對於這種思想激進的青年,也有另一個替代詞,就是”憤青”。而”憤青”一詞,在本地一些知識份子和專家學者的口中心中,近日隨著奧運聖火事件,和杯葛家樂福等等事件產生的反面作用,多少已被賦予了一定的貶義色彩,幾已成了愚昧,以及盲目躁動的等義詞。其實,”憤青”也並非甚麼新鮮詞兒,早在筆者少年時代,就已聽過不少人常以”憤怒青年”來形容一些思想偏激,行為衝動而又自以為是,過份固執的青少年的了。


  激情是重要,人活著不能沒有激情,否則也只與槁木死灰無異。然而,激情卻從來不能持久,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也正如人們一個常用來描述愛情的說法:激情終須要化為細水長流的感情,愛情才能持久。今日的泰國紅衫軍,昔年的南韓農民,以至六四民運大學生,都可作為借鏡--當然,這裏無意貶低他們對於自己認為值得堅持爭取的目的而堅持爭取,直道而行,甚而捨身成仁的意義,想要帶出的一點,不過是要設法認真吸取前人的教訓,在激情之餘,不要忘記理性,而陷於混亂盲目和放任,要時刻保持一份清醒自覺,要適時及時地在手段上作出一些靈活調整修正,避免在一條道上走到黑,否則,效果將適得其反。適當的瞻前顧後,並不等如是畏縮讓步,因為有些事情,一旦做錯了,將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也難以挽回的。


  別忘記,要發洩憤激容易,偶一為之,雖亦無不可;但若要冷靜分析,顧全大局,以同理之心去服人往往更難。正如與人討論一事,若然一言不合,動輒反目相向,加以語言暴力,甚或肢體暴力,試問於事何益?

  須知,死天下事易,成天下事難。期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