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廣博,寫作使人細膩--李怡

我最喜愛的武俠作者

  • 馬伯庸
  • 喬靖夫
  • 梁羽生
  • 古龍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佔著茅坑不拉屎


  已經不是新聞了,亞視股權早前又再出現變動。事實上,自從我開始懂事以來,自從家中的電視機由黑白換成彩色以來,也自從這家電視台變成弱勢電視台以來,它的股權已先後經過了好多次的變動,那些經營的股東幾乎是像走馬燈一般從沒停止過的轉來轉去。聽說曾有人稱之為”五十大無可挽救企業之一”,作為曾經也對這電視台培養過一份感情的我來說,誠不可謂不悲哀。

  有時候,看著它日復一日的那樣痛苦地”苟延殘喘”下去(是觀眾的痛苦,也是它自己的痛苦),真難免會生出一種殘酷的想法,為甚麼不索性給它來個”安樂死”算了?好比一個已身罹絕症的病人,既然勉強再活下去也只有絕望,生不如死,那又何必要勉強撐下去?不支持安樂死的人,所持的最大立場是人道,然而對於一家那樣的公司,我們大可不必有甚麼”公司道”吧?過去,對它的每一次股權轉換,我也不是沒有曾經生出過幻想,希望它從此會奮發圖強,變得有點起色的,然而一次又一次,盼來的只有失望。別怪我,這大概就叫恨鐵不成鋼。

  其實,幾十年來,亞視的存在意義似乎不外以下兩個:一是單純為觀眾家中的電視機提供多調較一個頻道的選擇,二是為那些有心在傳媒界佔一席位的大商家老板多備設一個一試身手的舞台而已。我常常有一個疑問,究竟香港的觀眾是否真的需要亞視?又是否真的那麼在乎它的存在與否?反正少了一個亞視,香港人的生活也絕不會受到多麼了不起的影響--除了某些堅決擁護”亞視新聞”,總認為亞視新聞部的編採方向比無線中立的觀眾吧?

  要說少了選擇,其實香港人早就選擇不多--根本一向就只有兩家免費電視台可供選擇--曾經有過三個的時候(佳視),可惜很快已經失去了!兩個選擇跟只有一個選擇,依我看來,分別根本也算不得甚麼--只除非那是生和死的選擇吧?

  曾經有人指出過,很多像香港那樣人口眾多的發達大都市,都可以存在著很多個電視頻道,但唯獨奇怪的是,很多年來,香港就只能維持著那麼可憐的兩個。相信不需要到過大陸的朋友都會知道,在大陸任何省市只要扭開電視機,能選擇的免費頻道至少就有十多個的(如果還嫌不夠,只要付出少量費用,還可多選擇更多的頻道呢)。也有人指出過,那是因為廣告生意不足以分攤的關係,對於這點我真的一直甚為不解,因為看今日電視的黃金時間,電視廣告播出之多之頻密簡直已足以叫人厭煩了!

  何況,近幾年我覺得香港幾乎已變成一個廣告無處不在的地方,也是電視無處不在的地方!走在街上,或商場裏,幾乎處處都可見到大型的屏幕電視;到酒樓食肆吃飯,更不消說必有電視提供;公共屋村或商廈的升降機大堂,也越來越多附設有電視;而隨著各式高科技的電子產品不斷進入市場,不但各種微型電視機充斥,甚至連很多個人手機也能接駁電視了;好了,即使你是窮人,負擔不起這種電子產品,但只要你乘搭巴士,巴士上也有電視!

  很久以前,不少人早已覺察到,城市人每天花於看電視的時間早已越來越多,甚至可說佔據了家庭生活的主要部份,以至幾乎沒有電視便吃不下飯,沒有電視便無法與家人和諧共處的地步--縱使不少有識之士歷年早已不止一次向我們提出過警告,指出這是一個不健康的危險現象,然而人們大多一於好少理,依舊樂此不疲--現在,人們卻竟然似乎覺得,每日下班回家僅在家中看上好幾小時的電視還嫌不夠,就連上班途中乘巴士,或放假逛商場,外出用膳,也要無電視不歡!

  可電視機無處不在,免費電視台卻依然只有兩個!然而,不論是商場大屏幕,大堂電視,或巴士上的電視,它們播出的大部份都只是廣告!所以也可以換句話說,但凡有電視的地方,就有廣告!而即使沒有電視,廣告早就已經無處不在,徹底把我們包圍住了!街邊的大小型廣告牌,車輛車廂,以至報紙,雜誌,哪一處沒有廣告?廣告廣告廣告!簡直叫人掙之不脫!此所以,當我們發覺到,本地每一個稚齡兒童,自他開始懂事以後,第一首所會學唱的往往不是兒歌,而是廣告歌這種現象之時,我們絕對不會奇怪。也所以,當我看到兩大電視台近日分別都在落力宣傳甚麼”電視廣告頒獎禮”之時,我真的深深反感抗拒之至:日常我們已被逼如”填鴨”那樣忍受吞食了那麼多根本不想忍受,吞食的廣告,受夠了廣告日夜不停的洗腦折磨,實在已到達了瀕臨作嘔,發瘋的邊緣了,現在你居然還要叫我去關心這種與我一點無關的廣告界的所謂”盛事”,叫我去參予投票選甚麼”最佳電視廣告”?

  所以,令人奇怪的反倒是,當廣告是如此鋪天蓋地,廣告需求如此巨大的今天,居然有人會認為,廣告的生意仍不足以支撐兩家以上的電視台生存!市面上現存不止一份的報紙,之所以能免費派給市民仍能維持經營之道,難道不就是因為廣告的支持嗎?

  這裏要附帶岔開一筆,今天市面上眾多鋪天蓋地廣告之中,又尤以修身美容廣告最為鋪天蓋地,無所不用其極。儒家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誠然不虛也!原來香港人對於這個道理,早就有了十分透徹的理解:不”修身”,又何以齊家,何以治國,最終何以平天下?”修身”廣告的泛濫,其實多少可反映出一種社會現象,那就是一種對體型的集體崇拜,雖然始作俑者,有份造成這種體型崇拜潮流的人,一般都會以”崇尚健康”來包裝自己的理念,然而骨子裏誰也明白,其終極目的,不過是要鼓勵人們(特別是女性)無休止地把一切動力都投資到外在體型的建設上去罷了,當然支撐這種風氣背後的,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種根深柢固的,慣於把女性身體商品化的傳統。

  回頭說電視。今日的主要電視觀眾,我認為只有三類:兒童,婦女,老人家。這其實不是甚麼新鮮發現,很早以前已有不少人提出過這種概念了,以上三種觀眾,又以婦女(俗稱師奶)觀眾一直最為受到偏重,以至電視台製作劇集時,很多時都不免要優先考慮到她們的口味取向。有種傳統講法是,每個家庭中的”師奶”,才是真正主宰黃金時間的電視遙控器的按鍵主導權的。近年,亞視在這方面似乎一直作出過不小的爭取努力,如大量購播婆媽韓劇。

  這大概要由約十年前,亞視要放棄本地製作,以外購劇為主力,變身為一”空殼”電視台的決定開始說起。固然,在亞視年年虧本的前提下,在商言商,為著節省成本,走這條路線也無可厚非,可惜我認為搞電視台,方針理念大抵應該跟搞其他一門生意,例如搞食肆之類不大一樣的吧。老實說,我自始至終,也覺得亞視當初決定走這條路線是錯誤的,理由之一是,那一來便將使整個台完全失掉了一份本土特色。且看亞視奉行這條路線以來,歷年收視非但不見起色,反而只見每下愈況,就是明證。而且說到底,一個電視台能否爭取到收視,關鍵理應並非單純出在以自購劇或外購劇為主導的選擇之上,而在於節目的質素上。試看自從亞視以外購劇為主導後,除了某幾個質素較佳的外購劇能偶然曇花一現,取得過短暫的收視成績之外,為何此後便無以為繼,基本上就是這個原因。相反,得不償失地,這些年以來,只給觀眾留下了一個完全不像本地電視台的”大陸台”印象--近來,因為黃金時間主力大播韓劇,更幾乎讓人覺得,它已變成一個韓國電視台了!(虧他還有臉自稱甚麼”本港台”?更不要說近來即連其”國際台”也開始大放大陸劇和韓劇了!)--我嘗向人笑言,既是如此,何不乾脆把股權出讓予南韓老板,成為南韓國家電視台旗下一個附屬電視台算了?而無線歷年之所以取得如此主導強勢,我相信很大的主因是,它的節目能給本地觀眾帶來一份濃厚的”本土味道”和親切感,讓觀眾覺得,它才是真正屬於我們香港人的一個電視台--即使觀眾一邊看著它的節目,一邊也在罵著批評!一個失去了本土特色的電視台,無論如何,是絕對不能為觀眾帶來任何親和力和歸屬感的,除非你的節目真能做得十分出色--而問題是,亞視也做不到這一點。

  畢竟,電視業也是一門創意工業,不妨回溯一下,亞視七八十年代曾經歷過最輝煌的一段”千帆並舉”的時期,所倚仗過的是甚麼?不正就是一份創意嗎?就憑這份創意,它更幾乎曾經擊敗無線!然而可悲地,到了今日,它卻只能一味倚仗已經漸漸out了的韓國外購劇集(而且又特別鍾情於婆媽韓劇--我真有點懷疑,莫非韓國人歷來就真的獨沽一味,只會擅長拍此一劇種?),試問又何來創意可言?雖然,如”藍色生死戀”,”浪漫滿屋”等韓劇的確一度曾經風行一時,但也不必要一成不變的一窩蜂就此一直長播下去,完全崇韓崇到這種地步吧?這種死板思維,簡直可說完全暴露了亞視高層的致命缺點,就是只會跟紅頂白,壓根兒不懂得帶領觀眾口味。既然如此,還搞甚麼電視台,倒不如轉行去賣雲吞麵好了。

  何必”佔著茅坑不拉屎”呢?既然經營得是如此困難吃力,又何不乾脆早一點把這條大氣電波頻道讓出來,讓有能者居之,至少也可造福一下香港觀眾,功德無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